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而从我国国内方面讲,“光学系统经济公差” 一词是由我国著名光学专家王大街教授于1983 年首先提出的,现已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王尔琪1985年提出的数学模型是以仪器的总误差作为目标函数, 以各环节的公差为设计变量, 并以其公差极限(如技术公差、生产公差和经济公差)作为约束条件。当优化算出的总误差与仪器的允许总误差有显著差别时, 则按各环节加工的难易次序调整公差档次, 多次循环后达到合理分配。
同时,姜会林、杨大任等人做出了重要研究。首先在1987年《光学系统经济公差探讨》[8]中提出了以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对比传递函数允许改变量和加工能力为约束条件, 用概率统计方法制订光学公差的思想和计算公式, 并用实例证明了它的可行性。他们在1997年发表了《光学系统经济公差程序应用研究》[9],对之前的方法进行改进。他们为实现公差优化的进一步实用化, 保持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这一原则不变, 以性能要求(大象差系统用MTF , 小象差系统用波差) 和工厂实际加工能力为约束条件, 运用概率统计思想和各参数间的补偿作用, 优化求解光学系统的公差。他们建立了反映光学系统制造成本、镜头性能和加工公差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把光学传递函数作为单一性能指标, 并与公差、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又对传递函数的非线性问题做了恰当的线性处理,最终完成了光学系统经济公差程序[10-12]。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大量的公差分配主要还是基于经验的,因此,大部分仍依赖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许多方法通常不利用计算机系统寻找最合适的公差。而我们相信公差的未来将更依赖于计算能力和工程师设计的复杂的模型,从而满足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要求。
光学系统经济公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7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