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食品安全,很多学者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刘小峰等(2010)探究了不同供需关系下食品安全与政府策略,不同的供需关系会导致不同的食品安全情况,从物流平衡的角度解释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性。政府监管策略方面,与静态的监管策略相比,弹性、 动态的监管策略能更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22]。张煜,王寿阳(2010)对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包含追溯性、透明性、检测性、时效性和信任性五个要素在内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型框架[23]。张汉江等(2008)通过建立混合策略静态博弈模型,对有害物质在供应链中的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与消费者组成的四级三阶段线性供应链静态博弈模型,定义了质量风险传递因子与监督传递因子,对该模型进行了三阶段关联求解,得到了供应链上各行为主体的最优混合策略及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定量分析了静态博弈。模型中上游厂商向下游传递质量风险的规律以及下游消费者对上游厂商监督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24]。京华时报(2011)报道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区(县)长负责制,统筹推进市县两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实现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形成全链条监管[25]。65177
张莉等(2012)从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现状起笔,分析日前国内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不足,并从道德建设、行政处罚制度、民事赔偿制度、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平衡城乡执法力度等角度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26]。彭亚拉等(2012)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财政投入现状,并与美国相关财政预算比较,同时比较分析了我国其他民生项目财政投入,得出我国食品安全财政总投入严重不足、增长率低,制约我国监管体系完善的结论;食品安全资金链末端未充分延伸到基层,致使源头监管资金严重不足,监管不力。因此,必须加大我国食品安全的财政投入,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战略项目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节约食品安全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27]。杨亚莉(2012)论述食品安全集中性监管体系的建立,要从深层次上将食品安全监管权相对集中于少数监管部门,从法律层面上赋予食品监管委员会更多的职权,同时在优化执法环节机制和流程中要特别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和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制度[28]。论文网
陈原等(2011)归纳了影响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影响生产者食品安全行为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供应链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者食品安全行为的选择上,为此,设计了环境因素对供应链生产者食品安全行为影响机制,提升技术因素可以有效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29]。汤云等(2008)就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目前我国食品中的卫生指标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如虚假标签、以次充好人为"造假"等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30]。Janevska等(2010)集成应用基于关键控制点以及定量微生物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品供应质量及安全所带来的影响[31]。Jacxsens等(2010)则以生鲜食品供应链为对象,以仿真模型及风险评估为工具,对经济全球化、交易方式、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32]。
汪宏(2009)就食品供应链管理产生原因、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的差距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近几年国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及主要原因,就如何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出建议,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参考[33]。赖培林(2012)提出应该在强化行政管理的同时,通过改革创新,让“菜篮子工程”演变成为符合供应链管理要求的网络系统;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更好地发挥它们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有作用;依靠社会zhuyi经济因素,强化整个食品产业供应链的利益平衡与激励机制[34] 食品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7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