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课堂参与,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曾琦教授、裴娣娜教授为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我国学者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实验调查,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有所改善。70942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在裴娣娜教授的组织下,共同开展了“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2]。研究小组从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这三个方向出发,提出一些改革措施。有效改革课堂教学,根据各学科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如此,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经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思,提出了“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观[3]。
从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北师大曾琦教授作了大量工作,自制《学生课堂参与调查问卷》。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和预设。调查出来的结果是将课堂参与分为三种情况: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和消极参与。就总体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受到自身成绩、周围环境、班级角色、师生关系及教师期望等因素的影响[4],
导致被动参与课堂的学生人数远远高于主动参与课堂的人数。论文网
1.4.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学者就对学生课堂参与进行研究,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多个方面。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和布鲁纳、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都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参与。杜威在他的代表作《民主zhuyi与教育》中提出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点,提倡从做中学,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参与地位。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的思想时刻体现了他尊重儿童,他认为主体参与就是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不仅仅是这些教育学者的观点涉及课堂参与,新近的学习理论对课堂参与也有所涉及,比如人本zhuyi和建构zhuyi的学习理论。国外研究者指出学生课堂参与受内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学习体验与满足感、意志力等学习品质。除此之外,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班级的规模、座位安排、教材内容、师生关系等等。然而,不管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无一不体现出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课堂参与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8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