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研究比国内要早,最早提出“数据融合”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的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技术建立是在80年代。外国学者在多源遥感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像素级的研究中,主要提出的方法有:Haydn在1982年,Welsch在1987年和Chavez在1991年提出的IHS变换融合[4];Schawegand在1980年提出的高通滤波法[5];Cliche在1985年提出了3种乘积性融合法[6];Chavez在1989年和Yesou在1993年提出的主分量分析[7];还有Ranchin等在1993年和Alparone等在1998年提出的小波分析法[8]。特征级和决策级的融合方法主要有:Mascarenhas在1996年提出的Bayesian统计决策理论[9];Bloch等在1994年提出的Dempster-Shafer证据推理[10];Kent和Mardia在1998年提出的模糊推理和Benediktsson在1990和Cappllini在1994年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等[11]。目前,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在各个领域的前景都很广阔,根据国外的文献调查显示,在地形测绘、灾害监测、农作物分类、地图更新等方面,多源遥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3973
国内遥感影像融合起步较晚,最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以孙家抦、李德荣为首开展了HIS变换、小波分析、证据推理的遥感融合。例如,贾永红在1998年发表的TM和SAR影像主分量变换融合法中提出了SAR和TM影响基于四种HIS影像论文网修复的比较[12];李海军在1999年提出新的融合方法,将HIS变换和小波的多分辨率相结合[13];孙家抦等在1999年提出了基于小波特征的遥感影像融合[14]。这些研究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目前,影像融合技术作为遥感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在国内外的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测绘方面,比如制作地形图、制作专题地图等;在地质方面,比如矿产探测、地质测图、地质结构分析等;在农业方面,如农作物分类、灾害监测预报、土地利用分类等;在气象方面有冰雪监测和洪水监测等。
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8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