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的理论发展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人物是 Bertillon,Allen 和 Parke,大致地探讨并寻找了实现人脸识别 所必须的人脸面部特征信息。在 Berliton 的系统中,使用相对简单的语句来连接人脸数据 库中对应的图像,并且运用了指纹识别的功能,完成了一个识别度较高的身份识别。而为 了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度,Allen 发明了一种高效且逼真的描绘方式,Parke 则使用计算机 完成了 Allen 这个假想的功能,并能够输出质量较好的灰度图像。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缺乏 自动化,其主要的鉴定方式全部需要人工参与,这个系统显然是无法完成自动识别的要求 的[3]。75410
第二个阶段,代表人物是:Goldstion,Harmon 和 Lesk 等,他们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几何 参数来表征人脸图像。他们采用 21 维特征向量来对人脸特征信息进行表示,并且开发了 适用于这套表示方法的人脸识别系统。而 Kaya 和 Kobayashi 利用统计识别方法,使用欧氏 距离来对人脸特征信息进行表示,例如两眼间距,鼻头宽度。T。Kanad 设计了一种速度较 快的,且具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借鉴的半自动识别系统,通过积分投影的方法来计算人脸 图像的特征信息,再通过模式分类技术将其和标准人脸对比,判断信息是否能够相互匹配, Kanad 对系统的快速的设计,很具有创造性。与此同时,Baron 也做了不少工作,他先通 过将收集的人脸照片转变为灰度图,再进行归一化处理,接着使用 4 个不同的掩膜来表示 人脸,并计算掩膜和人脸数据库中的预存图像的对应掩膜间的互相关系数,即可输出判断 结果。论文网
以上两种方法在上世纪 60 至 90 年代被研究使用过,此类方法大多需要先验知识辅助, 并且需要人工的干预操作方能完成[4]。
第三阶段,主要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计算机的性能高速提升和社会各界对较 高性能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迫切需求,人脸识别重新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同时,人脸特征 的识别方法也有了重大突破,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真正的进入了一个机器自动识别的阶段,在这段时期内,接连不断的出现许多有名的人脸识别算法。例如,1991 年,麻省理 工学院的 Turk 和 Pentland 提出了“Eigenface(特征脸)”算法。1997 年,Belhumeur 提出 的 Fisherface 方法。这两个重要理论对以后的人脸识别算法的拓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另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算法,弹性图匹配技术(Elastic Graph Matching,EGM),还有一些基 于这项技术而产生的算法,包括局部特征技术(Local Feature Analysis,LFA),柔性模型(Flexible Models)等。现在,人脸识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对在低光照、非标准姿态等非 理想条件的数据采集和用户不知情的条件下的人脸识别[5]。
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8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