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的研究经过西方经济长期的发展,其学者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其学者关于两者联系的研究也比我国早得多。总之,不管是在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们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77173
早期学者们对于企业投资的研究都是在新古典分析模型框架下进行的,并假定企业投资的可逆性,且可以自由借贷资金,即不存在不确定性和融资约束的。后来,学者们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影响投资行为的因素很多,融资约束以及未来不确定性都会对投资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些理论研究的深入加速了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理论的发展。[13]
20世纪50年代,D。Durand最早开始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系统性研究,他把当时自己对于融资结构的理解划分为三种类型:净经营收益理论、净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尽管仍然没有发现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他提出的负债水平差异对企业价值和资金成本等因素影响的理论,在当时仍是具有创造性的。
MadiglianiandMiller(1958)共同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理财与投资理论》。在此文中它们第一次提出著名MM理论,即企业融资结构与其自身市值无关,并且与其投资行为也无关的。
MM理论中由于很多限制性假设的存在,致使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无关论受到质疑。1963年,MadiglianiandMiller又进一步发展了MM理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价值和融资成本确实会受到负债融资的影响,公司可以通过财务杠杆利益的不断增加来降低其资本成本,增加其自身价值,也就是说,负债越多,杠杆作用越明显,公司价值越大。在理想情况下,当企业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趋于100%时,此时其价值到达最大值。很显然,他们的思维逻辑对于当时环境下的研究是一个重要启发,但是,在不完全市场上,股东、债权人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很可能会引起公司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动机。论文网
随后,代理成本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一时兴起,有关融资结构和投资行为相互联系的研究也逐渐提上议程。
JensenandMeckling(1976)、Myers(1977)等人进一步发展了代理成本理论的研究。JensenandMeckling在1976年指出,当负债融资占比较大时,股东或者经理有很强大的动机去进行那些希望渺茫但是成功之后收益颇丰的投资,因此,负债代理可能会导致过度投资行为。Myers从另一个侧面分析了投资不足的问题。当股东们意识到大多数投资的预期收益将归债权人享有时,尽管该项目最终可以获利,他们也可能会选择放弃去投资次优方案。在此种情况下,高负债企业可能不愿意投资有价值的项目,进而导致企业投资不足。
后来的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实证研究方面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并且取得了不少进展。
Mills和Morling(1995)对澳大利亚的上市企业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了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呈负相关的结论,并且发现小规模、低水平企业的负相关关系不如大规模、高负债企业显著。
MegumiSuto(2003)对1995-1996年马来西亚的375家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两年间,企业债务融资和固定资产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特别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的增加会加速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使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加恶化。 融资结构对投资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8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