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研究
(1)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国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很早就开始对就业能力进行相关研究,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他们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首次提出就业能力这一概念,其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为不利人群,如心理或生理有残疾的人群,研究目的是通过政府干预鼓励不利人群进入劳动力市场,解决失业者的就业问题。在这一阶段中,就业能力的概念是指个体能被雇佣和保持雇佣的潜能[[[]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20世纪70年代,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仍然是通过宏观政策促进就业,但在此时,学者已开始逐渐关注在微观层面上如何提高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价值[2]。20世纪80年代,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开始逐渐转移到公司或组织层面,学者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管理员工以使人力资源的使用达到最优化[2]。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关注的是“终身就业能力”,即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保持工作的能力[2]。77691
国际劳工组织(IL0,2000)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并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4).]]。
Lee Harvey(2001)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并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
美国学者Fugate(2004)等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引入了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中,他们认为为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中识别工作机会及获取工作的能力即为就业能力,它包括职业认同、个体适应性、社会和人力资本资本三个方面 [[[]Mel Fugate,Angelo J。Kinicki,Black E。Ashforth.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论文网2004(65).]]。
Van der Heijden认为,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意味着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7).]]。
(2)就业能力的构成
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
瑞士学者 M• L•戈德斯密德教授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5个要素:对丰富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出色的人际关系技巧、就业动机与良好的个人素质、有效的工作方法及敏锐的、广阔的视野[[[][瑞士]戈德斯密德.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2004年,英国学者奈特(Knight)和约克(Yorke)提出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最著名并被广泛引用的USEM模型,它是由四个要素组成:对专业和学科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具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 (Skills);包括个人品质、自信心、学习乐趣的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 ;体现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Peter Knight,Mantz Yorke.Learning,curriculum and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Routledge Falmer,2004(5).]]。
2.国内研究 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8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