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吕斯早在 1808 年就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而从 20 世纪 60、70 年代起,激光和光导 纤维的出现才使偏振光学得以迅速发展。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科学家对多种物体 的偏振特性做了大量的研究[1]。探测波段也不再仅局限于可见光范围内,近红外以及热红外 范围的波段也逐步得以发展应用。对于水、油、藻类植物、金属板等这些海面典型目标的偏 振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物生长时期。Perovich 观察了海冰[2](包括新生海冰、饼状冰、一年生海冰、积雪覆盖冰和积水冰)反射光的偏振 特性。Lawrence B。Wolff[3]通过研究中红外波段(3~5µm)的铝、塑料及玻璃材料制作的目标的 热红外偏振特性,发现了目标热红外偏振度与其表面粗糙度和观测角度有关。JosephA。Shaw 在研究水体的热红外偏振特性时发现了水体热红外偏振度会随着观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3]。 在 1994 年 D。L。Jordan 和 G。Lewis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粗糙度的玻璃及铝板表面在 10。6µm 波段热红外偏振特性[4]。2005 年,KristanP。 Gurton 和 Rachid Dahmani 在他们的文章中报道了 不同玻璃表面的热红外偏振特性在不同波段下的测量结果[4]。法国研制的 POLDER 在日本的 ADEOS 上运行了 8 个月,获取的数据在矢量大气辐射传输理论的建立、水生植被双向反射系 数获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先进成果[5]。77978
在国内,1995 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研究者开展了偏振光的三维测量仪器研究与植物 单叶偏振反射特性的测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2006 年,赵云升、罗杨洁等对水面溢 油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和二向性反射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6]。2007 年 6 月汪震、乔 延利等人利用自制的热红外成像偏振探测仪[3],研究了钢质以及铝质的金属板的热红外偏振 度与观测角之间的关系。同年 8 月,他们利用该自发研制的系统研究了钢质及铝质金属板的 热红外偏振度与金属板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4]。2008 年论文网,杜嘉等对偏振遥感中水面溢油偏 振度与太阳天顶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7]。2010 年,孙仲秋、赵云升[8]等人对海面原油和 重油等油膜的偏振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2012 年,申慧彦[9]等对水面溢油偏振特性及各影响 因素与偏振特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2014 年,张霞[10]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分析了水 的热辐射偏振影响因素,其中包含了探测角、方位角、温度、物理形态、探测波段等因素。 与传统的光度学与辐射学相比较,偏振特征的理论研究在遥感和军事目标辨伪技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1],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优势,物体反射与发射偏振特征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并且带有可以反映目标物自身性质的信息。因此物体偏振特性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 力且应用前景十分广泛的研究方向。
光的偏振现象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8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