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的研究设计开发,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行汽车的信息采集处理、信息交换、行车导航与定位、车辆控制、汽车安全保证等技术方案与体系结构[20,35]。伴随着传感器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对于智能车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成为热门,更多的国际公司、研究单位、科研院所投入到开发研究智能车的队伍中[12,13]。10382
智能车辆(Intelligent Vehicle,IV)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Barrett Electronics公司开发出的世界上第一自动引导车辆系统(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System,AGVS)。20世纪7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军事用途阶段、民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智能汽车技术具有了实现的基础,并开始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深入、系统、大规模研究阶段[14,15]。
美国开始组织实施智能车辆先导(intelligent vehicle initiative, IV I)计划, 欧洲提出公路安全行动计划(road safety action program, RSAP) ,日本提出超级智能车辆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军事用途、高速公路环境和城市环境。在军事用途方面,早在80年代初期,美国国防部就大规模资助自主陆地车辆ALV (Autonomous Land Vehicle)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为促进无人驾驶车辆的研发,从2004年起,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DARPA)开始举办机器车挑战大赛(Grand Challenge)。该大赛对促进智能车辆技术交流与创新起到很大激励作用。
在2005年的第二届比赛中,主办方只在赛前2小时提供一张光盘,上面提供了比赛路线上2935个“路点”的方位与海拔等详细资料。整个赛道有急转弯、隧道、路口还有山路,比赛要求参赛车辆能够自主完成全部路程。最终斯坦福大学的“斯坦利”,获得了第1名。具有6个奔腾M处理器的电脑完成“斯坦利”的所有程序的处理。车辆移动时,4个激光传感器、一个雷达系统、一组立体摄像头和一个单眼视觉系统感知周围的环境。
图1.1 “斯坦利”智能车
在日本,夜视和后视报警系统已应用在某些汽车上:三菱公司和尼桑公司已发布其近期可使用的防撞设备,前方防撞和车道偏离有望在1-2年内实现;本田公司、尼桑公司和丰田公司也各自在先进安全性车辆计划中发展行车安全子系统,它们包括:车道定位系统、前车距离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障碍物警报系统、驾驶员打盹报警系统和夜间行人报警系统等。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丰田公司成功演示了ITMS无人驾驶公交系统[21]。
我国科技部则于2002年正式启动了“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车辆安全和辅助驾驶的研究。预计在2020年之前进入智能交通发展的成熟期,人、车、路之间可以形成稳定、和谐的智能型整体。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大赛于2009年6月在西安浐灞生态区拉开战幕,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7所大学的无人驾驶车辆同台竞技,展示当前我国智能车最前沿的科技魅力。比赛中,西安交通大学最新研制的“夸父一号”无人驾驶车辆,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的无人驾驶车辆,展开指定路线的规定动作测试和挑战性测试的较量,顺利完成全程2.2公里的无人驾驶赛程及所有规定任务。在针对城市和乡村两种道路的环境中,参赛车辆在对障碍物、交通信号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识别和处理过程中各展其能,让人近距离目睹无人驾驶车辆的科技风采。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无人驾驶车辆在特色表演中更是精彩纷呈,自由展示无人驾驶车辆对城区道路环境、一般自然环境和高速道路环境的挑战。 国内外智能车发展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