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诸城茂腔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2)

时间:2024-02-24 11:01来源:毕业论文
2 茂腔的起源 茂腔流行于山东省及周边较近的地区,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茂腔的起源是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茂腔的起源在当地有诸多传闻,根据茂腔的声腔

2   茂腔的起源

茂腔流行于山东省及周边较近的地区,根据有关文献记载,茂腔的起源是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茂腔的起源在当地有诸多传闻,根据茂腔的声腔推断,茂腔由当地声腔“周姑子”演化而来,“周姑子”又有称“肘鼓子”,此种唱腔最初是由乞丐、尼姑等边打狗皮鼓,边唱边叙事的表现手法,清朝中叶发展流行。茂腔的发展区别于“周姑子”声腔,它同时具有花鼓戏和秧歌的一些表演元素。因此,茂腔的腔调由清中叶间流行的“周姑子”戏吸收混杂了花鼓戏和秧歌戏的表演形式形成的地方戏种,据此推断,茂腔的起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茂腔的起源的客观因素,有以下几种说法最为广泛流传:

2。1  茂腔起源于宗教活动来自优I尔Q论T文D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茂腔起源于宗教活动,认为“肘鼓子”是“轴棍子”的谐音,而“轴棍子”则是一种宗教的说唱艺术,在茂腔的声腔起源中,也可以查到关于最初道士、尼姑传唱“周姑子”做法事的相关记载。在宗教活动中,道士将神化的事物图形挂于长棍之上,边唱边跳,用于驱邪、祭祀、祈福等等宗教活动。茂腔因此而起源。

2。2  茂腔起源于周姓妇女

相传在清光道光年间,山东地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有一周姓父女,以说唱形式讨饭为生,十五岁的女儿在腰间系一鼓,边敲鼓边跳舞,其父亲身有残疾,为配合女儿表演,以肘敲皮鼓,走到哪演到哪,广为流传,“肘鼓子”“周姑子”一说因此得名,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茂腔声腔至今哀泣苦怨,若以唱腔特点为佐证,可以推断茂腔起源于广大苦难的劳动人民。

2。3  茂腔起源于周姓村姑

民间关于“周姑子”的另一种说法认为清朝年间,有一村姑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以沿途乞讨为生,她以哭诉的形式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她的这种哭诉像一种唱腔,后又与花鼓、秧歌结合形成一种广为流传的声腔。这种声腔最能带动广大劳动妇女的情绪,就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脍炙人口的“周姑子”调。“周姑子”又称“肘鼓子”,后被丁氏尼姑一家带到了诸城。

3   茂腔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艺术特色

茂腔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据时间顺序和发展规律分别是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

3。1  本肘鼓

根据字义,“本肘鼓”可以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戏。大约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由临沂、日照一带传入五莲、诸城、高密、青岛等地,发展中结合了秧歌、花鼓、小调,融合了当地方言,称为“本肘鼓”。“本肘鼓”的剧目多为反映男女爱情,家庭伦理道德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小戏。“本肘鼓”的唱词多为当地方言,词汇丰富生动,“本肘鼓”使人听起来亲切易懂。“本肘鼓”时期还没有明显区分男女唱腔,尚不能在音乐上突出人物的性格变化,只能在音高和节奏的细节上看出一些差异。“本肘鼓”的特点为:旋律简单、节奏平稳,一般只有两个平行乐句,唱词多为分节式民歌形式,一般为七字句,下句结尾处又多以“哦呵罕”结尾,从而形成了如同劳动号子那样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1],这也反映出“本肘鼓”质朴自然的艺术情感。“本肘鼓”演唱时没有丝竹乐器伴奏,仅仅以敲击锣鼓在演唱间歇处渲染气氛,化妆就更为简单了,常常是随便搽点香粉,抹点口红,系条毛巾,就地一围便唱了起来。“本肘鼓”艺人一边演唱,一边摸索积累经验,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为了迎合观众需要,“本肘鼓”在唱腔和乐器方面做了改革,后经过众多艺人的演唱实践不断发展变化到“冒肘鼓”时期。 诸城茂腔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20221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