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多芬创作的所有钢琴音乐中,奏鸣曲算是所有音乐体裁中最具珍藏价值的作品,其中包括32首奏鸣曲。贝多芬的创作一生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文也纳时期也是他的创作早期,大概从1792年到1802年。这个时期是贝多芬的创作前期,在作品风格上继承海顿,莫扎特等音乐家的传统特征,重要作品有最初的两部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一系列的变奏曲,弦乐四重奏和20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悲怆》(作品13号)、《月光》(作品27号)、《暴风雨》(作品31号)在内的优秀作品。
文也纳中期也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时间为1802年到1814年,这个时期的贝多芬是一生中最煎熬和痛苦的阶段,听力出现严重障碍,日渐加重,生活情感也受到挫折,双重的打击并没有降服贝多芬,经过耳疾和感情挫折的历练后,贝多芬的内心变得更加沉稳成熟,在音乐风格上更具挑战性,他冲破当时传统的音乐形式,在音乐结构上追求篇幅的宏大,音响效果上的强烈反差和音色的极不和谐性,矛盾的戏剧性冲突尖锐化,越来越个性。如F大调第优尔交响曲《田园》第一乐章贝多芬就尝试运用主题分裂的手法来改变传统的创作形式。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还有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G大调弥撒曲》、唯一的一部歌剧《菲岱里奥》、《埃格蒙特序曲》等,这个时期的作品在音乐的表现力上更具炫彩性在结构顺序上有了新的颠覆,贝多芬在此时期的创作中脱离了传统的创作规格,在情感和内容上赋予了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贝多芬的创作晚期(1815-1827)在钢琴奏鸣曲中很难再看到以往的强烈与矛盾的影子,更多一份哲学性的思考和稳重。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形式上更为灵活,复杂,在创作手法上将赋格和变奏这两种形式加以运用。如《降A大调奏鸣曲》以及《第九交响曲“合唱”》《庄严弥撒》此时期的钢琴音乐具有浓厚漫主义音乐色彩,在创作风格上逐渐走向了浪漫主义。除了著名的32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还创作了许多体裁的音乐作品,37首变奏曲如《C大调变奏曲》、《降E大调变奏曲》、《F大调变奏曲》等 。在钢琴协奏曲中音乐主题上采用不同的音乐效果。扩展了音乐的创作模式进一步发展了音乐的表现范围。
贝多芬最为突出的创作思想着重体现在奏鸣曲的结构形式上,篇幅规模宏大,尤其是引子部分,音乐的每个部分都有相互的对比性和独创性,音乐动机发挥充分,音乐的情感冲突矛盾戏剧化,多样化,使所有音乐元素既相互独立又充满灵性。例如:著名的《c小调“悲怆”奏鸣曲》(Op.13,No.8)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贝多芬的音乐创造成就在艺术界是无人能够与之相匹敌的,在音乐的表现力和思想上都极具深化和悠远,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贝多芬大师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他的音乐成就和地位是不会随着时间更改的。 浅析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2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