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乐曲也是柴可夫斯基创作巅峰时期的经典作品。当时沙皇黑暗腐朽的统治,政治制度的没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内心孤僻不愿与别人相处,他很重视自己的自尊,可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又去摧毁他的自尊。在这样的反复的心理矛盾下挣扎着,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愿望全部融于作品之中。这就完全的体现了他内心的悲剧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特点。
《杜姆卡》充分体现了他不断挣扎的矛盾内心,那些造成他心灵上的痛苦和阻碍他见到光明的情感都成了他谱写作品的因素。他期待未来,期待幸福美好的生活,他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把所有的现实都转化为想象,并赋予美妙的音乐旋律,他用真挚的感情展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希望寄托在音乐,带领人们到达幸福的彼岸。在器乐中常以“哀伤忧郁和朝气蓬勃的性格交替出现”[1]。
2.2 创作特点
2.2.1 曲式特点
这首乐曲遵循了俄罗斯古典民歌的节奏形式——三段体,是一首单三部(A、B、A’)曲式的乐曲。
A部分(1~45小节)降E大调进入,分为A、连接、A’ 、补充四个部分,行板如歌的,旋律优美中带有悲情,这部分主题也称为“悲歌”,写作手法中带有复调,左右手旋律和声相互对应,模仿了俄罗斯民族乐器“古丝里”的拨弦效果,使音乐的效果丰富多彩。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特色和人民生活的气息。这一部分的旋律使人们倾听到作者内心的压抑和对人生的感悟,一种发自内心的悲伤。
B部分(46~113小节)是整个乐曲的主体,分为B、C、D、E、F、五个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在F部分由降A大调—升c小调—E大调的转调,D—E部分中间有一段华彩,舞曲的性质情绪热烈、粗犷,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情绪活跃,节奏感强,用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乐为主题构成切分、附点的舞蹈节奏织体,比第一部分节奏更为复杂多变,这也是全曲发展的重要部分,力度对比强烈,声音丰满厚重,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欢快的俄罗斯舞蹈场面,体现的作者的喜悦之情,对未来的幻想以及内心的波动。最后那种渴望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慢慢消失在了惆怅之中。
A’部分(114~138小节)为再现部分是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共分为A、补充两个部分,不同的是比第一部分低了一个八度,时值更加短促,显得更加沉重而孤独,之前的热烈场面转化到悲痛的现实当中来,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向往只是一种想象而已。又像是在故事结束时用热烈的乐曲结束一切,慢慢归于平淡,表现了作者无奈,忧愁,哀伤的情感。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动人,音域宽广,民族气息浓郁。以《杜姆卡》为例,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耐人寻,让人们体会到从有限到无限的美,这是其他作曲家无法替代的。
2.2.2 和声特点
《杜姆卡》在和声上颇有特色,出现了大量的变化音,不协和的和弦及和弦的连续转位,这些和弦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多变的感情,并带有七和弦的使用,充满了俄罗斯特色的忧郁情怀,如下列这一谱例,出现很多转位的和弦,表现了作者心情复杂的变化,见谱例:
下面这一段采用主属功能交替出现,主功能持续音更具有稳定性,持续4小节的主功能持续音,也是对乐曲的扩充作用,属功能持续音使曲子具有不稳定性,在乐曲的开头和结尾经常出现,为发展到一段的新材料作了铺垫。见谱例: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创作特点与演奏(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5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