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在形成的初期,丰县四平调依然没有摆脱苏北花鼓的原始形态,观众对四平调是叫好而不卖座。以邹玉振、王汉臣、燕玉成、曹桂新等为首的艺人们,为了急切地摆脱这种困境,专门请了豫剧弦手杨学智在沙河刘集,开始加强了花鼓加入弦乐伴奏的研究与实践,并且为四平调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剧种所产生的诸多问题逐一攻破。至此,一个全新的剧种“四平调”正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这个摆脱了苏北花鼓原本状态的四平调,迅速赢得了丰县地方百姓的喜爱。 建国后,四平调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迅速的在丰县成长起来。在丰县四平调剧团的建制不断完善下,四平调的剧目之多,演出阵容之强大,一度成为丰县戏曲主要剧种之一,并出现了一批以曹秀珍、王明仁等新生的实力派四平调艺人。但进入文化大革命后,四平调遭到打压,丰县四平调剧团也遭到严重破坏。四平调曾在丰县专业的戏曲舞台上隐声二十多年,而在一些四平调艺人如曹秀珍、燕守信等人的不断坚持下,惨淡的维持至今。 3 丰县四平调音乐的艺术形态 在《晏子春秋·杂下之十》中说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5]。”不同的生长环境,所培养出来的事物也必定不同。人、文化、语言、风俗亦是如此。四平调便是由这片土地的语言习性,风俗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曲。 丰县四平调语言,属北方语言系统,使用“中州韵”,有十三道韵辙。因此四平调的唱腔也具有丰县的当地语言特色。比如“得”这一字在普通话中读“de”,而在方言中要把“de”读成“dei”,就是把韵母的“e”读成“ei”。再如刻画“ke hua”读成“kei hua”,积德“ji de”读成“ji dei”,还有改变声母的,如“sh”读成“f”,书本“shu ben”读成“fu ben”,种树“zhong shu”读成“zhong fu”等等。正因为丰县四平调的唱腔十分具有当地的语言特色,而且四平调唱词又贴近百姓生活,所以才能赢得百姓的喜爱。 3.1 四平调的唱腔板式 四平调的唱腔板式,以多种唱腔板式组合的板腔体结构为主,各地四平调的板式类型大都相差不大,但在板式名称上会有所不同。大多四平调板式共分五类。 平板类:四平调唱腔的主要板式。其中包括[平板]、[慢平板]、[二平板][快平板]。 直板类:[直板]、[直板哭腔]、[直板垛腔]、[砍牛橛]。 念板类:[念板]、[念板哭腔]、[念板垛腔]、[锣鼓冲]。 散板类:[散板]、[引板]、[叫板] 、 [散板哭腔]。 慢板类:[慢板]。 其中平板类、直板类、散板类、念板类为四平调的传统板式,而慢板类则是 50 年代以后新创的板式。较常用的曲牌有[娃娃]、[锯缸调] 、 [货郎调]、 [赶脚调]、[干砸梆]等。 江苏丰县四平调文化研究初探(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6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