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独特的时代风韵(2)

时间:2020-11-25 11:29来源:毕业论文
2 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产生的背景 2.1 西方文化与上海 上海注定会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的排头兵,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文化。上海背靠中国

2 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产生的背景

2.1 西方文化与上海

上海注定会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现代化的排头兵,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文化。上海背靠中国的鱼米之乡,有江苏、浙江两大省份为其提高农业、商业的支撑,使其在发展中无后顾之忧。另外上海位于长江大河的交汇处,使得海上的货物得以运送至中国内陆。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至此,上海就真正开始了对外交流。

西方文化的传播是由于上海人流复杂,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逐渐增到,这也产生了文化的碰撞。早在1850年就有外国人在上海创建了业余的乐团,宣传西方音乐,首批推广的自然是包括爵士乐在内的西方金典乐种。到了1890年,上海成立了公众乐团,这是我国境内第一支专业乐团,而后这只乐团逐渐发展,成为管弦乐团,发展鼎盛时期人数达45人。

西方文化或者是音乐文化的传入给上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改变了原有的戏曲一家独大的局面,文化的发展呈现多元趋势。

2.2 我国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发展的背景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发展解释因为经济基础的推动,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是一样,其有物质基础。首先从1920年开始,上海的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包括电台、歌舞厅等歌曲演唱、播放场所建立起来,这为歌曲的传播创造了媒介,其中商业电台的发展更是可以用繁荣二字形容,鼎盛时期整个上海拥有数十家。留声机的传入和普及也是的流行音乐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而制作公司在市场化的运作下对流行音乐发展的推动也是极其关键的[2]。

3 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的特点

3.1 西洋乐与民间乐曲的结合

上文提到,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音乐人,为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殚精竭虑。我们分析三四十年代的音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歌曲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举例来说,《花样的年华》在前奏部分就采用了英文的《生日快乐》。其原因就在于三四十年代的歌曲以舞曲居多,而误导本就是西洋文化的一个分支,因而在音乐创作中加入西方音乐文化是在为正常不过的了。另外,当时的音乐,配乐一般都有陈可辛和黎锦光负责,为了更好的配合舞曲的旋律,他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调试,最终保证了音乐的脍炙人口[3]。

 花样年华谱例

于1939年发行的歌曲《嘉陵江上》也是该特点的典型代表,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谱曲的这首歌原本是一首出自端木蕻良,后改良成一首抗日歌曲,表达作者对失去家乡——东三省的愤恨和救国救家渴望。《嘉陵江上》的编曲上大胆是使用中国戏剧的对自和弦填补伴奏手法,加大了演唱者自身的灵活演唱的空间,同时大量运用的和弦也使得歌曲婉转有力,表达了作者收复河山的迫切愿望[3]。

3.2 题材的多样

我国三四十年代的由于是刚刚起步,因此在题材的挖掘上面根本没有限制,题材多样无疑上当时音乐最大的特点,但凡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或是来源于寻常百姓的,皆可以作为题材创作的灵感。

当然,作为流行音乐最大的题材无疑是爱情,同样,三四十年代的歌曲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歌曲。包括《花好月圆》、《葬花》等等,现今还成为香港乐坛的经典曲目。爱情主题虽说是流行音乐的源泉,但三四十年代流行的爱情歌曲无疑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葬花》为例,取自于《红楼梦》的经典片段,运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创造方式,得以重生,升华了爱情这一主题。

当然,除去不变的爱情主题,结合当时的生活背景,国破则家不成,平民百姓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这一题材的歌曲,恐怕渔光曲是最经典,渔光曲不仅成就了中国电影,使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留下了经典的曲目。鸦片战争后,鸦片肆虐,还有《卖糖歌》、《戒烟歌》等贴近生活现实的歌曲。以《渔光曲》为例,《渔光曲》其特色就在于对于现实的真实反映,渔光曲的背景是衰败的渔村,因此它的曲调是哀伤、落寞的,为了凸显这一歌曲特性,在编曲上采用了统一的节奏,用统一乐曲做引子,虽然在演唱的音调上有所不同,但统一的节奏是的歌曲十分的压抑,凄凉之感油然而生[3]。 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独特的时代风韵(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6523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