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歌曲《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2)

时间:2021-08-09 19:53来源:毕业论文
2 《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 2.1 创作背景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剧名取自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二十世纪

2  《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

2.1  创作背景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剧名取自徐志摩的现代诗《再别康桥》,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二十世纪二、三时年代文人学者间爱情、友情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剧中大量使用徐志摩、林徽因的诗作,对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再度呈现起了重要作用。在当时,各种新思潮蜂拥而出,中国的新式教育开始迅猛发展,新知识分子才人辈出登上知识舞台,林徽因便是其中之一,更是不可多得的新诗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文学家的林徽因,其创作体裁数量最多成就颇高的是诗歌,创作活动大多集中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她犹如一朵“清新纯净的白莲”存在于百花争艳的现代诗坛。

《一首桃花》的词作者便是林徽因,整个故事是围绕她进行展开,她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美貌,更多是她能够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林徽因是一位才华与智慧并存的女性,值得去歌颂,去更深层次、更多角度的解读与研究。《一首桃花》是一首女高音作品,在整个歌剧中最具特色。它是一首将宣叙调与咏叹调相结合的歌曲,我国著名歌唱家尤鸿斐在剧中饰演林徽因这一角色。在此曲的演唱中她运用了许多声乐技巧使声音更富色彩,通过对该歌曲的演唱刻画出一位典雅端庄、清新脱俗的传统女性形象。她的情感表达情真意切,声出于情,感人至深。

2.2  曲式分析

《一首桃花》是单二部的曲式结构,全曲分为第一、第二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侧重于桃花的静态描写,宁静幽雅;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着重描写其动态形象,摇曳多姿。曲作者在第二乐段末尾处做了细致的处理,在节拍上3/4、4/4交替使用,并在其中穿插三连音节奏型,充分描绘梅花的动态形象。此处要求演唱要端庄大气,塑造出得体大方的女性形象。在谱例中(谱例略),曲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速度记号、表情术语,生动准确的刻画出人物情感和情感特征。作品主要运用对旋律走向的分析去把握所描写对象的思想感情,从强弱对比、力度上的变化也可以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文献综述

《一首桃花》中,曲作者多次运用p、mp、f等力度记号,在大多数歌曲中,这四种力度记号可能也有标记,但在该曲中,首句就强调了力度记号“p”的使用,在句首“桃花”处就标记了此记号,从谱例中可以看出,“桃花”二字虽是开始,却也是在高音上,就要求演唱时的力度要控制好,从高音弱唱进入到旋律中,更能恰到好处展现其音乐素养。弱渐强的力度记号出现在高潮处,即咏叹调开始进入的地方,与宣叙调的力度、速度形成鲜明对比。

谱面中,任何一处的力度记号都应该得到重视。要求演唱者精细的有控制的诠释出来,尤其是在力度上的交替变化,层次丰富。经过了弱记号,速度渐渐起来、渐渐向前推动、慢速弱下、再逐渐渐强、再次慢速弱下回到原速。深刻描绘出女主人公含蓄、内敛、理性的性格特征,即便是内心开放张扬也绝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将这种情绪上的张扬有控制地显露出来,这正体现出女主人公极高的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3  歌词特点

如上文所述,整部歌剧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创作背景的,人们的思想在此之前长期被禁锢封锁,此时思想得到解放,年轻的人们开始展开对新生活的热爱,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从而为整部歌剧奠定了独特浪漫的音乐基调。《再别康桥》是我国第一部原创小剧场歌剧,在2001年公演时受到了文艺工作者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剧中女主人公的唱段《一首桃花》不仅多次被重演,还将林徽因的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柔美灵秀、高贵雅致、内敛含蓄、纯洁轻柔,是中国多数女性羡慕标榜的人。作曲家的创作紧密贴合歌剧创作背景,在创作中将西洋创作技巧和中国五四时期的音乐特点相结合,整体上给听众一种中国式的音乐气质。 歌曲《一首桃花》的创作特点与演唱分析(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7986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