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赵大桅说
赵大桅是山东济宁人,出生于1851年。生活清贫潦倒,平时在乡村里敲锣打鼓,创作一些比较简单的“山东快书”,以卖艺为生。当这些小曲已经被他唱的滚瓜烂熟的时候,他就想在收集一些别的曲调来充实自己的创作。但是当时山东大鼓、山东琴书这些广传的曲艺学起来十分的困难,他并没有学会。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碰到了一位大鼓艺人,这位艺人名叫何老凤。在与何老凤交流的过程中,赵大桅发现,山东大鼓中的“窜钢腔”容易上口,他便吸收其精华部分创作唱词。“渐渐地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山东快书’。因为演唱时无伴奏的单调,他又将山东大鼓里的乐器‘梨花片’改为现在的鸳鸯版,衍用至今。”[1]
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民间艺人和当地民众的努力。刘茂基是“山东快书”的孕育始祖,他对快书文字到唱腔的改革与创新是最大的贡献,赵大桅则是使“山东快书”从萌芽到成熟的关键人物。在此,还不得不提一个人叫做傅汉章,他将文人加工过的作品进行实践,他的创新和精湛演技使“山东快书”得到充分发展,他还亲收徒弟,“山东快书”因此在山东省内外迅速活跃起来。
3 高派快书的演变
“山东快书从古至今分为三大流派:山东高派快书、山东杨派快书和山东于派快书。谈到‘山东高派快书’的演变就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一派宗师高元钧。”[2]显而易见“高派”也就是根据他的姓来命名的。可见高元钧在“山东快书”众多表演艺术家中的重要地位。
高元钧,原名高金山,1961年出生在河南,家境贫困。小小年纪就背井离乡,流落街头以卖艺乞讨为生。11岁时从南京辗转来到山东徐州,无意中看到艺人戚永立在演唱“武老二”片段(“武老二”也就是“说大个子的”以英雄人物武松的事迹为主要线索,故名)顿时来了兴趣。“经过几次偷学艺后,决定拜戚永立为师,但是惨遭拒绝。不久几日,他与戚门大师兄郭元顺相识,并请教郭元顺。”[3]最后经过不懈努力,终拜入戚门下,得戚永立真传,高元钧的表演风趣,滑稽,火爆,这种风格是“武唱”一说,将“武松打虎”演绎的幽默含蓄,再加上大嗓门、夸张的表情,将武松这一形象塑造的惟妙惟肖。也正是他,将“山东快书”推上了新的艺术高峰。文献综述
1946年,高元钧来到南京进行文艺演出,他在“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五四”
中分别演唱了《鲁达除霸》,得到了郭沫若与田汉的赏识。他的表演滑稽,又被人称为“滑稽快书”。演出中他决定对“武老二”进行改革,因为在“武老二”中有一部分“荤口”段子,所谓荤口,即淫秽生活描写。这些段子虽受欢迎,但是听众范围受限。他便拜访名家名角,如梅兰芳等。当时,盖叫天还亲自指导高元钧的表演。经过高元钧的不懈努力,“荤口”得到净化,随之,这个曲种竟红遍整个上海滩。
“1949年上海解放,高元钧的第一张唱片《鲁达除霸》诞生了,顺应当时社会进行除霸斗争。因此曲种与‘武老二’内容相符,高元钧将其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据此,山东高派快书演变形成。”[4]
4 高派快书的艺术特征(书词创作)
在艺术百花园中,高派快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自己独到的个性,关于“高派山东快书”这种艺术题材的创作需要研究的领域范围很广,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之前说过“山东快书”与“山东大鼓”这两种艺术题材当中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不仅如此,“山东快书”还与“山东琴书”、“山东落子”等都存在着共性。但是,单单从快书的角度讲,其创作个性方面也是很有见解的。 山东高派快书的发展演变与艺术特征(2):http://www.youerw.com/yinyue/lunwen_9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