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历史遗留场所改造指引了新的方向:不能一味的拆除重建和任之遗弃,要充分的考虑历史遗留场所的文化内涵,思考其与现今发展的契机,采用经济有效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处理,使其能重新融入现代城市。历史遗留场所改造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原有使用功能的改变。根据不同的历史遗留场所空间特征,进行使用功的全部置换或者局部调整。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时代在变迁,历史遗留场所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由于原有使用功能废弃,场所无人问津打理,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后人的治理是一大考验;以往人们处理历史遗留场所多部分是直接拆除,而后建设全新的场所,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现今时代主题已经步入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过往对于历史遗留场所的处理策略已经落伍,不能满足如今的时代主题,与要求。20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口基数上升,环境污染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致使生态问题愈演愈烈,经济发展迟缓,人们开始重新定位在生态圈中的位置,并积极探寻在今后发展方向如何节约社会资源又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于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重要文件--《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本文通过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并对历史遗留场所改造再利用进行做深入分析研究。从中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应对如今的历史遗留场所。这对于加强环境保护,和节约社会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有一定积极作用。希望能对这些历史遗留工业文化进行保护,将人类文明记忆遗存保存下来。
2。2 研究意义
历史遗留场所在很多有方面具有宝贵的价值。保留有年代特征、有文化底蕴、宝贵的历史价值的历史遗留场所作,其经历过所属与与其对应历史时期的年代,带有历史的气息。解冻历史遗存,并定义新的使用功能、激活新的活力,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现实意义,而且对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场所二次改造与再利用,对历史文化传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时代的发展,促使社会发展必须允许文化多样性与包容。历史遗留场所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补充人类文化的根脉、保护文化多样性、创造性及带动社会不断开拓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3 历史遗留场所的概念
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发展,旧有的活动场所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人们视野。由于新的需求,旧日的车间、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末开埠通商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zhuyi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历史遗产。798艺术区就是对原为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的历史遗留场所进行的改造再利用,如(图1)文献综述
遗存场所配套场设施等功能不再被使用,导致大量闲置及拆除重建,历史遗留场所分为实体部分和精神部分。实体指构成历史遗留场所被人所看的见的具体的实物,包括构筑物、配套设施等。精神指其中孕育的精神文化内涵。建筑学家诺伯格督尔茨(挪威)所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指出:“场所是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挪)诺伯格• 舒尔茨 历史遗留场所环境设计与研究东景文化创意空间室内外环境改造设计(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0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