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包括景观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文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做公园绿化材料的主角,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同时也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
1.2.1.3景观连通性原则:
文护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需要廊道的联系,如水系廊道。除了可以打造文化与休闲娱乐走廊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水系作为景观生态廊道,将公园内各个体块联系起来。将各支水系贯通,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连续,形成以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
1.2.1.4生态位原则:
所谓生态位,即物种在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地位。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植物的生态位原理进行乔、灌、藤、草地、被植被及水面相互配置,并且选择各种生活型以及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1.2.2城市公园文脉设计的原则
1.2.2.1历史延续性:
城市公园始终与一定时间文度相联系,城市公园与时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园历史景观是遗存下来的记载着公园演化过程的片段。在现存地段原有的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将新的信息通过某种手段、手法与历史信息连接起来,就是保持历史的连续性原则的含义。
1.2.2.2空间连续性:
不同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科技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风俗会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要保护城市公园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保持力是延续性,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空间连续性。迂回曲折的道路,行进过程中不断转换视点,空间的划分和正负空间的对比,空间层次的递进及尺度的微妙变化,都能营造特有的城市历史文化氛围。
1.2.2.3传统心理的延续: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传统劳作方式和所属的实体环境共同构成了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全部特征。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不仅靠保护实体环境,更多的是要保护地段人们的真实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心理,这里的“传统心理”就是文化上的认同,它延续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延续。
1.3 设计目的
我们提出文化生态环境的理念是因为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的生态环境,除了生物、非生物、地理和人为因素外,还包括文化因素。它具体反映在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方面,而聚落形式和建筑风格正是其中最富于表征的内容之一。人类的生存发展既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同理于文化生态环境。因为文化生态环境同样也存在着保存、文护、永续性利用、复原及改建以及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文化遗产发展上,不能走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弯路而来个“先拆除,后重建”,因为文化生态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不可再生性。
在洪洞建造一个围绕大槐树为中心大型的绿地广场,不仅仅是一种将古地文化展现的手段,一种艺术处理的手法,更是为发展古地经济问题寻找出路。从这个大型公园,可以看到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告别了一沉不变的古地现状,我们更需要以现代化的手段去展示我们中华民族古有的文化。以“新”示“旧”,更好的展示出当地的特色,并让青年人更好的了解大槐树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以古大槐树为中心的大型绿地公园,不仅使人们全面的了解我们中国的古文化,同时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真正的意义上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