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德育美學观一種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寻【4670字】

时间:2023-06-22 09:32来源:毕业论文
德育美學观一種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寻【4670字】

德育美学观:一种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寻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2-0000-02


德育美学观:一种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寻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2-0000-02

一。德育美学观:德育功利化的超越

功利主义是造成当前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德育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所在,表现为德论文网育功能上的多元救世;德育内容上的变动不居;德育过程的主体缺失;德育目的上的忽视关怀;德育研究的脱离实际。这样的功利主义德育存在很大的教育危机,如德育信度的丧失。德育效度缺损。德育地位的下降和终极关怀的缺失等摆脱德育功利化的倾向,教育上的这种严重的功利主义取向,教育中人和人的意义的遗失等,都与超越性的缺乏,必要的趣味。境界等审美要素的缺乏有关,因此必须树立德育美学观,这是克服德育功利化的一剂良药。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这个世界性难题“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欣赏型德育模式“就是希望解决这样一个两难问题。其基本理论假设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表达的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即教育和接受)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征服和被征服的紧张关系也可能转变为对同一德育问题的不同视角之间的对话关系。理解关系,两个灵魂之间关于道德文化的共识。宽容和欣赏关系。因此,欣赏型德育模式可能是解决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德育困惑的出路之一。

欣赏型德育模式是有理论基础支撑的,审美育德论。立美德育论和至境德育论构成了该模式的三大理论基础。审美育德论认为,审美活动具有三大特性:储善性。导善性和立善性,因而具有育德功能;立美德育论要求把美作为一种德育手段,创造德育的作品美。形式美和师表之美;至境德育论致力于激励人们追求美的道德生活境界。欣赏型德育模式就是要以这三大理论为基础,寻找具有可行性的实践策略,实现德育生活品质的提高。欣赏型德育模式的追求是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和谐统一,实现德育过程的审美化。欣赏型德育模式在美的本质观上主张美是自由的形式“,而自由的形式“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欣赏型德育模式秉承人是目的“的理念,认为德育必须致力于消除道德对人而言的异己性“和疏离性“,好的东西和善的东西应当体现出它与人的亲和性;另一方面,认为合乎一定规律的事物也可能引起人的美感,道德上和谐的人也应该是遵循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而行动的人。

二。德育美学观:一种精神的寻找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目前最为缺乏的也是进展最慢的一个核心方面即教育和德育精神的探索。没有精神内核的理论构架是空虚的。德育美学观的厚重,首先应归因于寻找新的德育精神这一理论基点的确立。德育美学观其实就是借鉴美学精神的新的德育观。这一新的德育观既追求德育的科学性。目的性,更追求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所带来的德育的趣味。德育的境界。倡导的乃是一种弘扬道德及教育主体自由精神的全新德育理念。所以,德育美学观乃是一种现代德育精神的寻找。灵魂的寻找。寻找的是纯粹自由境界,其内核就是一种自由自然的精神。

(一)美的德育是自由雅致的德育

美的德育构建要求从美育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德育,要求把理性的灌输转化为理性的自觉,把德育实施中人格的他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让受教育者在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感染。熏陶下,不断增长对道德感受和崇高感受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德育。同时,通过营造美的环境。创设美的情境。陶冶美的心态,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了解自然和社会,进而促使学生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中和谐发展,进而德育之美在融合之中迸发。

(二)美的德育是情感共鸣的德育

情感性和愉悦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情感是指美育以情感来维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以情感人“。愉悦性是指在无拘无束。轻松美好的环境中实施教育,也就是以境动人“。寓教于乐“。美的德育要求把道德与审美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审美过程与德育过程结合起来,将德育内容以形象。生动的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德育。

(三)美的德育是心灵陶冶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文化熏陶。艺术感染的过程。美的德育要求通过文化艺形象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文化熏陶“。艺术感染“的德育。我们可通过增强审美意识,借助审美手段,以美学观的形式和活动作为德育的载体,开展德育工作,构建美的德育。道德规则可以纯粹理性或命令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也可以选择一种特别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规则正是一种人类生活的智慧,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建立道德规范正是给予其合目的性“的自由活动所必须的翅膀。在德育实施过程之中,教师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应当发挥创造性,做到形象。生动。审美化。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应当探索多种形式,延续。强化和巩固审美体验,促使道德审美的结果影响品德结构,改进行为模式。因此,如何创设展现道德智慧与积极人生的美丽“的教育形式或可欣赏性道德情境是欣赏型德育实施的关键。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终极点在于体会到一种德育与教育交叉的内在的自由精神。三。德育美学观:一种渗透性的过程美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蕴含美。展示美。发现美。实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一)德育之对象美

学生是我们进行德育活动的客体,又是追求真善美的主体,德育的对象――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学生在太阳底下水润的显现,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仪表。美的语言表达和自由创造的精神。乐于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既是教师的审美对象,也是学生本身感受美。发现美。实现美和创造美的基础。

(二)德育之环境美

德育环境包括物化形态如学校的文化设施。建筑。雕塑和校园的绿化等等,同时还包括观念形态如学校文化传统。人际关系。精神风貌。集体舆论等等,德育环境的美就蕴含于其中。学校是善良的情感。细微的感受。金色童年美好回忆的集中点。我们力求在学校里使人与人的接触做到细心而温柔,使每个人都去创造美和保护美学校是美的永久发源地。②所以应该说由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优美和谐的校园建筑等等构成的德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德育的发展,增强德育的效果,使得置身于其中的青年学生在激发起崇高的情感和进取精神的同时,也发展了认识主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德育之教师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被认为是对教师的形象概括。德育教师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任重道远。德育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扮演着示范者。父母朋友的角色,漫步着美德心灵,同时也将这份美传递给了学生。

(四)德育之教学美

德育美学强调德育教学的节奏美,即课内与课外相补。劳逸相济,有效地避免了单调。呆板。枯燥的教育组织形式,能让学生在多样。和谐。有张有驰的德育形式中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教学不再是功利性的指导,不再是填鸭式的塞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心灵愉悦的境界。

四。美学德育:德育的原貌和动力

美,就是人性。善良情感和诚挚态度的具体体现。在我的想象中,在美的面前微笑,叹赏和惊异,犹如一条应当通往儿童心灵的小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这样说道: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他对一切事物的忠诚来源于这种对人的热爱。我们认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学校最重要的德育指向,只有找回德育的原貌――美,让孩子在美的面前微笑,那么德育才能够发挥其真正自然的作用,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人性美,使德不在是只存活在书面上的,而是真正内化到了灵魂里。

情感人性美的熏陶使学生从感谢开始,感谢,就意味着别人给你带来幸福,造就福利。谢谢“一词,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公式。表达出我们对那些为我们造福的人的一种态度,我们的愿望是使那些为他人造福的人永远感到幸福。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最起码德行,知恩,就是要学会感恩。搞清楚个人成长进步靠什么,从而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社会给我们机会,感激老师给我们知识,感激周围的人曾经给予过我们的帮助。会感恩就会图报,才不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才会有责任感,才会用真情回报父母。社会和他人。帮助别人时能感受到自己是被人需要的从而踏实地活着。得到别人帮助时能感受到自己没有被抛弃从而充满信心地活着。一个既帮助过别人又接受过别人帮助的人能够用善良和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会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美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温暖。洪战辉以他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社会,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人性美的主流和感动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拥有爱心的人,缺少的恰恰是催化爱心的催化剂。

洪战辉的事迹借助感动中国“被放大,起到的正是爱心催化剂的作用。爱具有传染性,爱可以感动“人,爱本身也可以被感动“。洪战辉感动中国“的最大意义在于:期待更多的爱被感动“。我们的德育美学会让学生会感动,熏陶他的感动神经,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美的光环。感动“,不是分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而是学生内心被打开时的那一道优美的弧线。它会启示和激活潜藏在德育主体内心的某种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

所以,德育的原貌和动力就是美,就是聚合在人性深处的一些感动分子,当它们散发出来的时候就是美德显现的时刻。美和德只有捆绑在一起,才能够发挥德育的真是效用。

五。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这个世界性难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进行审美化改造,就可以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为学生所接受。德育美学观倡导通过美学来进行德育,美的德育要求通过文化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形成文化熏陶“。艺术感染“的德育,从而形成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德育。

德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蕴含美。发现美。展示美。传承美。创造美的过程。审美教育的最根本目的,还在于培养人的精神人格,培养完整的人,也即在于培养人们好。和谐。完整的心灵。情操和个性,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完美。和谐的发展,理想境界的最终实现。审美化德育实践观是以德育美学观为指导的,以实现道德教育自由为目标的一种思想。理论。它将美的规律贯穿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环境。评价的各个环节中,将德育的过程转变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的过程,转变为对人生美的追求。欣赏。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檀传宝教授的欣赏型德育模式“中也明确说到:欣赏型德育所希望构建的德育课程模式的特点是情境性与审美化。美无处不在,渗透到德育美学这个链条的每一个节点,所以道德教育要挖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精选道德智慧的成果,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充分展示给人以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使其在欣赏“中内化这些道德美,从而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颗闪亮金子“,这颗金子“会促使学习主体在审美化的心境中扮演或实践,也会使个体在行动过程中不断的增加对自身活动的反思与审美关照,使道德精神与人格之美的欣赏成为道德立美“的动力,德育才能真正的成为道德教育,每个个体也会展现出自身的道德智慧与积极人生。

德育美学观:一种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寻

德育美學观一種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寻【4670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14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