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任务是将原语中包含的逻辑或艺术映象完整地以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翻译任务中的艺术映象指的就是文学翻译,它既涉及逻辑问题,也涉及美学问题。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重大GM,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阐释学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推动了论文网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接受美学就是建立于胡塞尔现象学与海德格尔阐释学基础上的文学批评理论,它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认为,应该从接受。受众出发,研究读者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从而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手段与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本文试图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出发点,探究文学翻译中若干问题,以进一步了解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概述
在20世纪中期,哲学家古斯塔夫?伯格曼出版了著作逻辑与实在,他认为语言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所有哲学家都是通过语言来叙述世界的,这样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标志着语言学转向“的诞生。语言转向学“的发展直接推进了文学批评的变革,将以文本语言结构为依据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中心论“发展为以读者接受为依据的读者中心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就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观点。
接受美学以英伽登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以及结构主义学说等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以阐释学理论为方法论解释文学作品,并将解释循环“。水平融合“。效果史“等作为基本概范畴。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的五位年轻的文学理论家和教授:尧斯。伊瑟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他们被称为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美学突破了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等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束缚,将读者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接受理论认为,应将作品。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将读者的阅读。反应。想象与创造性理解作为理解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依据。接受美学得到了文学翻译界的高度重视,被广泛应用与文学翻译之中。
1文本意义。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种未经读者实现状态下的文学作品实现形式,是一个多层面。不确定。开放的结构。文本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因人。因时代而异的,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结果。伽达默尔认为,文本的意义与读者密切相关,唯有理解主体清楚理解了文学文本的意义,文学文本才会变成一种艺术创造物。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不是读者的认识活动与方法,而是读者的一种存在方式。此外,文学文本具有开放性,由于理解主体所处的传统和历史不同,会导致不同主体对相同文本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被称之为合法偏见。理解是作者创作出来的艺术文本同理解主体的期待之间两种视界的对话,二者只有在历史视界相遇并形成对话才能实现视野融合“,理解主体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也就是说,文本在结构上具有开放性,而审美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哲学家伊瑟尔就认为,文学作品的意象结构存在许多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阅历。思维方式。个性特点。文化素养等出发理解作品,使文本具有多种意义与内涵。
2读者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认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中,作品是为读者服务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也就是说,文学史是读者的文学史“,读者是接受美学理论的中心,具体来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文学的目的是为读者服务的。没有读者,文学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读者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和反映文本,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接受。读者在接受文本之前不仅存在期待视野,而且还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去理解和接受作品。阅读是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过程。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引起对过去审美经验和意象的想象,进而促使读者对原先的经验。意象和视界进行调整和改造。一部艺术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不是由作者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作品中潜在的。抽象的意象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赋予其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二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文学译文
1接受者因素。传统翻译理论认为,作者与作品是翻译活动的重心,翻译被看成了文学作品的注解,审美主客体之间表现为一种个体性图式框架“,这导致传统翻译理论忽视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接受美学认为,在未被阅读之前,文学作品仅仅是一种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只有进入读者的视野,为读者所理解与接受,才能具有存在价值。产生具体意义。文学文本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一极“,要想使其成为完整的作品,还必须进入读者视野,经过读者的阅读完成文本的开放图式结构,在视野上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互融合,构成作品的另一极“。文本既不是文学作品本身,也不是作品的具体化,由于时代。文化背景等差异,读者的期待视野会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统一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阐释意义。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作品时,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个性因素能否理解或接受作品以及理解与接受的效果如何,期待视野“决定着读者对文本的选择,只有那些符合读者审美情趣与理解水平的文本,才能成为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在文学翻译中,应深入研究读者的期待视野“,把握读者的心理特征,努力寻求与读者的对话。接受美学理论代表人尧斯认为,即使是一部新的文学作品也不可能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现出来,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读者提供特殊的暗示和接受信息,唤醒读者的阅读记忆和中间与终结“期待。期待视野受读者理解和接受效果的限制,是读者理解作品的基础。无论是翻译策略的选择,还是翻译语言的使用,抑或翻译文本的选择都应当以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如早期翻译家周桂笙在翻译外国作品毒蛇圈时,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逻辑心理,在原作品描写父亲慈爱之情的细节的基础上加入了孩子对父亲的思念,使译本较之原作更加感人,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情感心理需求。2跨文化接受的历史效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现实的人,对同一作品,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接受的历史效果就是从不同时代和读者对译本的不同评价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文化的不同会使读者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阐释,对于译本来说,更是如此。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读者的接受效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每种语言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而原语与译入语语码的不完全对应会引起接受效果的不同。如中国有朱雀“。玄武“等词语,西方有比丘“。貔貅“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译入语中根本找不到其对应词汇,因而容易造成误读;修饰词语。语气助词等的不完全对应也会造成翻译不准确。如中国的诗词不仅采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众多修辞手法,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既具有形式美感,还具有强烈的视听效果。如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了双声叠字排比的修辞手法,翻译成英文后虽然能做到形似,但由于英语中很少使用叠词连用,因而,无法产生强烈的接受效果。
接受的历史效果“虽然多以读者的评价来体现,但读者的评价却是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标准的。期待视野“不仅影响和决定了读者对文本的选择,也影响和决定了读者实际的接受效果。如果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程度越高,读者对文本的评价就越高,读者的学养就会得到提升,其期待视野“就会得到拓展,对文本的要求也就会越高;反之,读者就会感到失望,评价就越低,因而翻译应当在顺应读者期待视野“中提高和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就是文化价值实现和增值的过程。
三接受美学运用于文学译文的局限性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由于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不同,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文学翻译人员作为特殊的读者对相同的文学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结果就产生了不同的翻译文本。按照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文学作品没有客观性,所有存在的翻译文本都具有合理性,翻译没有客观的标准,因而文学作品怎样翻译都可以。由于文学翻译缺少理性评判,过分夸大读者的作用,结果使得文学翻译陷入了绝对的相对主义。正如斯坦利?费西所言:按照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既无法确定一部文学作品本身的好坏,也无法比较文学作品的好坏,文学翻译只是一种经验的描述。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的局限性所在。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主动参与作用,认为读者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理解能力等会影响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参与。接受美学理论在强调译者和读者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却忽略和降低了文学文本的客观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文本既是确定的。开放的,又是未定的。封闭的,是确定与未定。开放与封闭的统一体。对于不同的翻译文本来说,只有把握一种相对固定的判断标准,才能够分析和找出译本的优劣和不足之处。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不仅无法分辨译本的优劣,也会使读者感到无所适从,阅读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读者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析。比较译本的优劣好坏呢?――原作。虽然时代背景对译本优劣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翻译人员本身的文学修养。译入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却是影响译本优劣的根本原因。文学翻译是翻译人员对原语语码解读和信息表达输出的过程,需要翻译人员以原文文本为依据,在尊重原作客观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参与文本对话,进行再创造,但翻译人员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并不是随意的。无限的,而是要受到原文的制约。由于每个翻译人员的禀赋相差悬殊,因而翻译出来的作品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成功的翻译家如同伟大的演奏家不会将肖邦钢琴曲弹奏成贝多芬一样。
接受美学理论肯定了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强调读者的期待视野,将单向静止的翻译模式变成了双向动态的过程,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缺少理性评判,导致文学翻译陷入无限意义的怪圈。由此可见,将接受美学应用于文学翻译还有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研究
接受美學视域中的文學译文研究【3975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