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在古代时,帝王的陵寝建筑形制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王权和社会文明的象征。陵“字在诗经?小雅?天保中就有记载,如冈如陵“,陵者,高起之土也。[1]帝王陵寝又称山陵,在水经注?渭水中记载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论文网称山陵矣“[2]。
诸多帝王陵墓中,唐朝帝王陵墓又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30余座唐陵就是唐朝289年的历史缩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值得国内外学者挖掘。本文拟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运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浅析昭陵墓葬形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一。唐陵简介
唐陵为唐代帝王陵墓,陕西关中地区的唐十八陵(加上武则天共埋葬19位皇帝)墓区主要分布在唐长安城周围。唐朝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古代第二次陵墓建造的高潮,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山为陵“,昭陵开创了唐陵因山为陵“的先例,放弃了之前人工夯筑地面封土的形制,改为了气象更加广阔的山陵。在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其余均利用天然山体修建皇陵,很能体现帝王的宏大气派,而且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盗掘。
始于唐初的陪葬制度也是唐代皇室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陪葬者多为皇族及名臣,这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一种奖励,也是笼络人心和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其中以昭陵的陪葬墓为最多,实际陪葬人数超过200位,以后各代逐渐减少。
二。昭陵的陵园形制
说到唐陵,就不得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昭陵,昭陵陵园的修建历时107年之久,陪葬墓多达180余座,除了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形制规模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最大的一座,远超后世,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一)自然地理环境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依九■山主峰而建,昭陵的选址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长孙皇后临终留言说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且唐太宗之前就属意九■山,故太宗在皇后去世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山的石窟中,同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身后之地。
古代帝陵选址讲究风水,注重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格局。昭陵恰好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昭陵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望,陵园山峰层峦叠嶂,其后有泾水环绕,其前有渭水萦带。整个九■山由九条环抱状山脊构成,对山陵主峰形成围拱之势,龙“脉清晰,突出了九■山作为陵墓封土的统领地位。
(二)建筑形制
昭陵园区气魄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整体仿唐长安城建制,阙楼。角阙。神门。石雕。内外神墙等布局严谨,陪葬墓的排列井然有序。但由于历代的破坏盗掘,昭陵的地面建筑现已荡然无存,现存的仅有三处遗址,分别为九峻山南侧偏东的南神门及献殿遗址。西南侧的寝宫遗址和北侧北司马门遗址,除此之外还有山腰南侧和东侧的石窑。石室遗迹。
现在我们虽无法亲眼目睹昭陵方圆60公里上的雄伟建筑,但献殿遗址曾出土过一个屋脊上的鸱尾,高1。5米,底长1米,宽0。65米,重约150公斤,由此可推想这该是多么高大的一座殿宇,这样的殿宇构成的建筑群,又该是多么的雄伟。根据长安志图的记载: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点,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及里面的图片我们也可以领略到昭陵背后的盛唐风采。
因昭陵没有进行过正式的地下挖掘,故其地下玄宫的形制我们也只能从史书中得到解答,据唐会要?陵仪卷二十记载,昭陵玄宫凿造于九■山主峰南坡半山腰间,深七十五丈为元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初,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文德皇后即元宫后,有五重石门,其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当时玄宫外面还有许多木构建筑,建有房舍和游殿等,用栈道连结通往玄宫的道路。
三。昭陵陵园形制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昭陵陵园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作为唐朝第一个因山为陵“的陵寝,形制上不仅仅有特殊之处,更显示了其背后深厚的美学思想,本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大“
大“这个美学范畴,最早在左传关于季札观乐的记载中就出现了,后来孔子也使用了大“这个范畴,论语?泰伯中记载,子曰:大哉尧舜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为尧舜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3]这四句话中,内容丰富,说明大“的对象特点是崇高。广大且有光辉。
孔子的大“的第一层含义――所指对象具有数量和力量的巨大[4],在昭陵形制上的体现有以下三点。首先,昭陵陵区面积广大,占地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同时九■山海拔1888米,所以意义上封土的高度远超过之前的秦汉陵墓;其次,昭陵陵园建筑时间持续了107年之久,也使其成为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第三,昭陵惊人的陪葬墓数量,也是其大“的最好印证。
孔子论大“的第二层美学含义是能引起主体对于对象的一种敬畏之情,并伴随有一种神秘感[5]。昭陵的建造摒弃了前人明显的地面封土形制,改为开山建陵,宋人游师雄在昭陵图记中说:余观自古帝王山陵奢侈厚葬莫如秦皇汉武,工役至60万,天下赋税三分之一奉秦陵。秦陵才高50丈,茂陵14丈而已,因不若唐制因山也。昭陵之因九峻。乾陵之因梁山。泰陵之因金粟。唯中峰特起,上摩烟霄,岗阜环抱,有龙蟠凤翁之状。民力省,而形势雄,何秦汉之足道哉!“[6]可见后人对于昭陵的敬畏之情可与始皇帝相比,不由得发出何秦汉之足道哉“的感叹。同时这种山中开陵的建筑形制,外人仅知皇帝埋葬于此,但对于具体位置却不得而知,增加了帝王的神秘之感,民众只需敬畏皇权即可。孔子的大“还包含有第三层含义,对所指对象的道德的评价[7]。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文治武功,为人们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所以在修建他的陵寝时,设计者自然愿意也有理由借九■山雄伟的山势去隐喻太宗的丰功伟业,以供后世瞻仰。
(二)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它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艺术本源。
在古代中国,认为帝王是真龙天子“,为使自己能阴阳永续,灵魂不灭,陵墓的建造就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唐太宗选择依山为葬,因为山是天地间相对永恒存在的事物,依托山的永恒求得天子与天地的互补与协调,达到天。地。人之间气的统一。
昭陵的营建,对九■山。泾水。渭水等自然条件加以利用,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为皇权服务,形成了神圣。崇高。永恒又充满敬畏感的祭祀氛围。正是由于这种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支持,使我们在昭陵地面建筑荡然无存的今天,循着九■山的龙脉“依旧能体味到昭陵当年的威严气度和大唐的雄浑气魄。
(三)意象“
意象“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易传的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8]。由此则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蕴含了审美主体从有限到无限的可能性。
昭陵陵山的选择就是借象表意的完美体现,九■山的九条山梁拱卫主峰,从东北方望去,山形如虎盘踞,暗喻天下九州,皇权为上“的思想,取威震天下之意,使太宗之位高于天下万物。太宗的丰功伟业仅凭书料记载,或者人工夯筑封土已不能凸显,故需要一个巍峨的九■山形象去表意,流传千古。
同样,意象“这一美学思想在太宗的昭陵六骏“设计中也有体现,在六幅画面中人物并不是主体,代之的是飞驰的骏马,或中箭但依旧英勇的马匹形象,设计者凭借这些骏马立象,表太宗一生的赫赫功绩,这可能也与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有关吧。
从整体上看,昭陵的建制设计,就是通过陵园面积的广阔。山体的高耸。陪葬墓的拱卫。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些具体的象,去表意唐太宗的昭昭功绩和大唐贞观之治“的繁盛之景。
四。小结
从昭陵营建之初到现在,1300多年间,时代变迁,文明进步,但昭陵依旧以其独特。宏大的墓葬形制,展现着中国古典美学的光辉,诉说着盛唐的风采。当今社会精神文明高速发展,随着人们对昭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定会有更多的文化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
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國古典美學思想【3281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