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老子美學观中國古代诗歌中的传承【2598字】

时间:2023-06-22 09:37来源:毕业论文
老子美學观中國古代诗歌中的传承【2598字】

老子美学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承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和最高范畴就是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却造就了如此大千世


老子美学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承

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和最高范畴就是道“。道是看不见,摸不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却造就了如此大千世界;它四时运行,万物不灭,都离不开或逃不脱它的支配。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以及人如何把握道“的种种描述和说明,虽然不是针对审美而言的,却处处都论文网包含了深刻的美学启示,显示出和审美相通的重要特征。包含了很多对于潜在状态或萌芽状态的审美意识的论述,所以说老子在讲道“的同时,也是在讲审美。讲诗歌。

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体察和审美感悟)显然也是语言概念和知识形式所无法涵盖的。在审美经验中,艺术作品在我们内心所引起的广泛联想中,我们确乎是在一种恍兮惚兮“的状态中觉察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东西,但又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无法用概念加以明确的界定,只觉得正像老子所说的那样: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这些话是在讲道“,而我们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审美心理的一种精彩的描述。所以我们往往会称赞诗歌是妙不可言“的。

一。淡“。素“。自然“的审美理念,对诗歌取材的影响

关于道“的自然形态,老子还提出了淡“。素“。拙“。实“等一系列概念来加以进一步说明和阐发。其中淡“是一种朴素的风尚,代表了一种天然无饰的美,体现了一种最高的真实。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这里老子所说的味“,不同于五味“的味“,它不是吃东西的味道,而是听别人说话(语言)的味道,是一种在超验意义上的本体品味的感受。在老子看来,道“本身就是以恬淡为上“的,所以这种本体的品位和感受就是淡乎其无味“。老子还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说无为“是一种为“,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诗人对自然的爱好和描绘比较晚,最初的诗偏重表现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兴趣的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而只是拿自然作为人物的背景。

二。虚“。实“有“。无“的论述对诗歌艺术意境“的深化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就是风箱。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虚空,就像风箱一样。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虚中充满了气“。正因为有了这种虚空,才有万物的流动。变化,才有了不竭的生命。老子又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说,车轮中心圆孔是空的,所以能转动。盆子的中间是空的,所以能盛东西。房子中间和门窗是空的,所以能住人。任何事物既有实“也有虚“,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本质。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这一思想,对中国诗歌美学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诗歌艺术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艺术手法。

意境并不玄奥神秘,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生活形象或生活环境)的统一,是形与神。内情与外景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用通俗简明的话来解释,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境,或借境达理。我们写诗,要用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创造出既不同于生活原型,又形神兼备。包含着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在这种艺术境界中,意“并不是直接的倾露或抽象的论述,而是在画面中自然而然地让读者感知;境“也不是纯客观的外形摄像,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见解和感情色彩。把感情含蓄在形象里,即意寓于境,境中见意,才能创造出意味隽永的艺术境界。凡是好诗词都讲究意境。这是因为思想感情必须含蕴在具体的形象中。想要写好一首诗词,就不能不写景,而且必须讲究情景的交融统一,而这种统一应该是水乳般的交融。在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词里,这种情景交融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对诗歌创作者的心灵涤荡

竹林七贤“。金谷俊游“。兰亭玄思“等等都是崇尚自然。返朴归真“道家思想的崇尚者,但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陶渊明走完了全程。可以说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者中受道家美学影响最深的,也是成就最高的。陶渊明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和人生上。就玄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陶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就其人而言,他是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他的追求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陶渊明将人生理想融化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情趣之中,如饮酒。读书。农耕。与农人闲谈等,自足其性,得到逍遥,正如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所描述。

在文学上,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从他的田园诗可以看出,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

老子美学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承

老子美學观中國古代诗歌中的传承【2598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27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