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星号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3-0088-04
现代思想源于一种反的经验,尼采说上帝死了,超人尚未诞生;讲人的异化;海德格尔则是无家可归的经验,无家可归在海德格尔早论文网期著作存在与时间就体现在人的被抛状态。在世间无呼唤者被虚无规定为谁。他是无家可归的此在,是源始的。不在家的被抛在世的存在,是在世界之无中赤裸的存在。“[1]276-277海德格尔将无家可归的状态归结为现代社会的技术化。人不断地用技术改造了人的居住,反而使得居住的本性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一点在现代社会的城市化中表现的很明显,居住本是自然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古希腊原初意义上的自然(Φσι?),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它是生成性的涌现之意。这种自然中的自然性便是太阳的升沉。月亮的起落。星星的明灭,当然也包括了人的居住,家园的园“本身就有自然田园之意,给人的直观是小桥流水。蓝天白云。农舍炊烟。鸡犬相闻。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却使人同其自然性越来越分离,以至于人的居住和自然界成了相互分离的领域,并且还以不断加速的方式越离越远。人既不是欲望的生物性的存在,也不能沦为科学技术的奴仆,人的居住,用荷尔德林的话来说应该是:诗意地居住在这大地上“。因此,海德格尔从人的存在角度提出了诗意居住这样一种广义的建筑美学观。①
一。建筑与居住
要弄清楚居住,海德格尔首先从建筑入手,海德格尔首先批评了建筑是居住的工具,居住是建筑的目的这种日常看法。然后海德格尔从词源入手得出建筑自身就是居住,也就是说建筑本身是居住的一种方式,更进一步讲就是建筑本身应该是诗意居住。海德格尔说:那么,什么叫建筑呢?古高地德语中表示建筑的动词,即buarn,意味着居住。这意味着保持。逗留。动词建筑(bauen)即居住的真正意义对我们来说已经失落了。一丝隐蔽的痕迹还保存在德语记单词邻居(Nachbar)一词中。邻居就是Nachgebur,Nachgebauer是在切近处居住的人。“[2]324-352海德格尔认为古高地德语中建筑bauen一词其实就是现代德语中的是bin,因此在下列说法中:我是ichbin,你是dubist,实际意味着我居住,你居住。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们人据以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乃是居住。古词bauen表示:人居住,人据此存在,但这个词同时也意味着:爱护和保养。保存和照料,尤其指耕耘土壤。养植葡萄。因此,这种建筑只是守护着植物从自身中结出果实的生长。在爱护和保养意义上的建筑并不制造任何其他东西。相反,船舶建筑和寺庙建筑却以某种方式置造出它们的作品本身。这里的建筑是与保养对比乃是一种建立。这两种建筑方式――作为保养的建筑(即拉丁语的colere,cultura)和作为建筑物的建立的建筑(拉丁语的aedificare)组成了真正的建筑,即居住。“[2]325
当建筑慢慢演变为后来的建立,它的自然的保养的源始意义就陷于被遗忘状态中了,由此建筑变成了建立和制造而遗忘了居住。海德格尔认为这样一种改变表面上看来只是字义的改变,而实际上是隐蔽了某种决定性的东西,那就是居住还没有被人思考为人存在的基本特征。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语言的改变也并非完全被动的,而是语言自身收回了它的真正意义,从而成为隐匿的在场。海德格尔说:语言在某种意义上把建筑即居住的真正意义收回去了,但这却证明了此类意义的原始性;因为在语言的根本话语中,它所真正要道说的东西很容易为了那些浅易的意思而落入被遗忘状体之中。人们几乎还未曾思索这一过程的奥秘。语言从人那里收回了它的简朴而主要的言说。不过,语言的原初呼声并没有因此而暗哑,它只是陷入沉默而已。而人却不去留意这种沉默。“[2]325
海德格尔认为后世用技术“一词来翻译希腊词语technē实为大错,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生产(让显现)变成了狭义的技术制造,事情本身变成了人的主观设立。海德格尔这里指出建筑的本性是让居住,建筑是有所带出的生产,如同海德格尔论述艺术家和诗人的生产是让,让存在,让显现。带出来或者生产在希腊语中被叫做τχνη。词语technē,technique,都带有前面这个动词的词根tec。对希腊人来说,technē的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艺,而是:通过各种的方式是某物作为这个那个物在它的在场中显现出来。希腊人是从让显现的角度来思考technē即生产的。“[2]337
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希腊意义上的建筑和生产本意是让显现,让在场,具有很强的现象学意味,但是这种建筑的源始意义被遮蔽在后来形成的建筑的构造因素中了,并且在现代技术中更加遮蔽,以至于我们不能再思考建筑的本性了。其实,无论中西方,技术和艺术开始都不是截然分开的,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技术的艺术化色彩越来越强烈,这无疑是技术摆脱现代科技的狭窄性向其原初意义的回归的一种表现。
建筑的本性是居住,在这里不是因为建筑才居住,而是因为居住才建筑。海德格尔用一百年前德国黑森林农家小院为例来分析在这一建筑所显现的事情,房屋院落安排在山坡上,靠近泉水,倾斜的屋顶抵御风雪,屋里有圣坛,屋里居住着老老少少一代一代的人,综合起来就是天地人神纯一地进入物中,聚集在房屋中。其实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现在部分乡村农宅也有类似的结构。另外海德格尔举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农舍作为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建筑了这个农家院落的手工艺本身起源于居住,虽然他本人晚年隐居在黑森林的小木屋中,但是并非说要现在的人们简单地回到过去,回过头去住进农舍,而是思考如何克服现代化的弊端。海德格尔这里强调了建筑和居住的同一性,但也不是混淆二者,他也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海德格尔通过对古萨克森语(位于德国东部)和哥特语(一种哥特人所使用的,已灭亡的日耳曼语族语言)分析,得出居住的本性是守护某物,使其处于和平和自由中:但居住的本性何在呢?让我们来倾听一下语言的呼声:古萨克森语中的wuon和哥特语种的wunian,就像bauen这个古词,也意味着持留。逗留在某地。“[2]326海德格尔认为,在哥特语中的wunian意味着满足和被带向和平,在和平中持留,而和平Friede一词意味着自由(Frye),而自由意味着防止损害和危险,自由的真正意思是保护,而真正的保护是发生在我们保留物的本性的时候,即保有物的本性,也就是我们使某物自由,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性之中。一旦人们考虑到人的存在居住,并且是作为终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居住就发生为对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保护,而保护意味着守护四元世界的本性。
二。四元世界的审美生成
海德格尔通过语言的经验揭示了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居住,即建筑是让居住,居住是守护。守护不仅仅意味着让一个事物不受伤害,而且还意味着让它逗留在自己的本性中,就是自由和解放。因此,建筑和居住是关于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方式。居住的一个基本的特性就是守护,人的本性是居住,人要守护居住,并和天地人神四元相关。人居住于家园之中,却借助于他守护居住,守护居住是守护事物之本性,即要死者守护了四元。守护四元也就是居住于天地人神四元中,居住于人的家园。因此海德格尔的居住是从四个维度展开的,人的居住就是人在大地上,在天空下,与其他人为伍,同时等待神灵。
为了使意思更明晰化,除了前面理论上的阐释和说明,海德格尔还让我们去看一座具体的建筑物:桥。通过对桥的直观,海德格尔描述出桥的显现如何作为天地人神的聚集。这里的天“是阳光。风和雨,是天气;这里的地“是河流及其河床,是水;这里的人“是过桥者,行走在道路上的人,人从此岸走向彼岸,人要走路,走路就是要过桥,并且各种各样的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伴随着终有一死的人;这里的神“可以说是一个桥神,它庇护了过桥者,同时此岸和彼岸说地更广一点是生和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桥梁作为一条道路,把人引到神的面前。在这里,桥是一个物,同时也是一个世界,它同时也聚集了起四元。海德格尔这里将天地人神四元的游戏称为世界,从而将四元归为一体,天地人神是互相映射的游戏,海德格尔称之为圆舞,在圆舞中四者相互映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对方能看到自己的本性,但四者都能保有自己的纯一性。人的认知想要解释世界,但世界不需要其他原因和根据的解释,人的认知不但不能超越世界的本性,而且也达不到世界的本性,而当我们把这四元看成相互个别的实在时,这统一的四元世界的本性已被扼杀了,因为它们互为根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圆舞构成一个圆环,四元相互映射也是相互照亮,使得四元都进入光芒中,此圆环的光芒便是美,正如海德格尔说美是存在的光芒。
海德格尔通过桥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桥聚集了天地人神,而此种对四元世界的保有就是逗留于物,因此,海德格尔最后又回到了物。桥聚集了世界,但是根据物的古老含义,聚集本身就是物。桥以其方式把天地神人聚集于自身。按照我们语言中的一个古老词语,聚集被叫做物“(thing)。桥是一物――而且是作为前面所述的对四元世界的聚集。“[2]331物之发生,来自于世界之映射游戏,天地人神在此游戏中自由地取得了自身,从而进入它本己的存在,由此居住就是逗留于物。倘若居住仅仅是一种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诸神面前和与人一道的逗留,那么,终有一死就决不能实现这种作为保护的居住。毋宁说,居住本身始终已经是一种在物那里的逗留。作为保护的居住是把四元世界保藏在终有一死所逗留的东西中,也就是在物中。“[2]329因此,逗留于物并非与前面所说的四元世界的聚集并不是分开的,或者依附于四元世界,相反,逗留于物与四元世界的聚集本是一体的,居住通过把四元世界的本性带入物中而保护着四元世界。
海德格尔对桥的分析正是为了显示桥作为物的本性。建筑的本性诸如桥的建筑在于它应和于这种物的特性,即腾出空间,为四元世界提供一个庇护之所,这个庇护所就是家园。因此,这里的空间和建筑并不以几何数学意义上的空间和位置作为自己的测量标准,而是一种生态美学意义上的空间,没有抽象的空间感“,而只有具体的审美生活。“[3]178在海德格尔这里,则是保藏着四元世界。它们乃是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四元世界的物。保护四元世界――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诸神,接纳终有一死者――这四重保护乃是居住的素朴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建筑物给出居住的本性,并且为这种本性的敞开提供住所。“[2]336-337家园并不一定是住所,但是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我们居住的家,但如果我们仅仅把家视为人的生命每天都在其中消磨的空间,那就是没有领悟空间的含义,家也变成了一种仅供居住的容器。只有通过居住,家才首次成为家。桥是一个物的生成,可以说,没有这个物的生成,空间。场所和地方都是不存在的。当桥成为桥时,桥自身就是一个地方,然后地方提供一个场所,有了场所然后就有空间,形成一个庇护之所,就是一个住所,也就是广义的居住之家。
三。海德格尔建筑美学的当下意义
居住是人的存在,正如海德格尔在建筑?居住?思想一文的开头所说的,他谈建筑。居住和思想,不是从建筑观念。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方面来描述建筑,而是从存在,是要把建筑纳入一切存在之物所属的那个领域中追踪建筑。而存在又最终关涉到人的命运,无家可归的真正根源是存在的遗忘。在海德格尔看来,对存在自身遮蔽的历史就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这个形而上学发端于柏拉图,一直延续到到尼采。在其中主要是客观化认识论问题,并最终演变为现代的科学技术。形而上学思想遮蔽了诗意的本性,于是人们呼唤还乡,从无家可归到家园的还乡。
中国无疑曾经是世界上建筑艺术最优秀的国度,一般的中国民居也往往给人以很强的家园感,建筑布局往往应和天地自然,有供人起居和供奉神灵祖先之处,格局分明,也表现出天人和谐的存在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道家和佛教,三家都对古代的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儒释道三家各有侧重,儒家建筑侧重于伦理的和谐,如北京的故宫,传统的四合院;道家建筑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建筑更强调心灵的和谐,所以道家和佛教的建筑往往在山水之间。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佛教,其建筑特点都强调一种和谐的美和天人合一之境。圆明园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凝结,因此也体现了儒家。道家。佛教美学的完美融合。在这里可以看到对上天的敬畏。对皇权和祖先的崇拜。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是我们也不要将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等同于海德格尔讲的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合一,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实际上,海德格尔努力回到古希腊,提出天地人神四元世界的思想,是对近代西方人的主体性和盲目自大所导致的生态伦理等危机提出的解决方法,而中国古代思想有个天地国亲师的崇拜序列,这里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有些想通之处,但绝非海德格尔借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
但是海德格尔对西方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的反思和提出天地人神和谐并存的诗意居住无疑在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独有的五千年未间断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的中国传统建筑,也是历史文化最好传承载体之一。但是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却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建筑领域表现的特别明显。我们一方面将所有的城市建成一摸一样的高楼大厦,另一方面大量标志性建筑都是出自国外的设计师之手,很多标志性建筑都因其造型奇特成为风口浪尖。还有的建筑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铺张浪费又毫无文化深度。更有甚者很多地方拆掉传统的甚至成为文物的建筑,搞房地产开发。现代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往往再加上各种防护,像个鸟笼子,其结构失去了譬如供奉祖先神灵等空间布局,也隔绝了和大自然的关系,住在这些钢筋水泥里的人互相也很少交往。这些都脱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会使我们失去自己存在的家园。传统不是负担,中国的现代化并不是意味着通过西化来彻底改变中国的传统,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4]198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是在于自己知道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这也正如海德格尔说思想的转变只能通过同源同种的思想。海德格尔在1966年接受明静杂志的访问时认为思想可以改变全球性的技术世界,并且中国传统思想的复兴也许有助于使人与技术世界有一种自由的关系,但是西方思想的转变只能根植于西方思想的传统中:……我相信只有在现代技术世界发源之处,我们才能为技术世界的转向做准备。换句话说,这种转向不能通过采取禅佛教或其他东方世界的经验而发生。为了这种思想的转向,我们需要欧洲传统的帮助和对于这个传统的新的理解。思想的转变只能通过同源同种的思想。“(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51-352页。)时下,党和国家提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搞好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无疑是当代建筑美学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星号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學思想【5802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