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接受反应文论的诞生与发展,我们看到它在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所具有的鲜明特征,所产生的巨大幅射作用和它的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对世纪之交的新的文化转折,接受反应文论再度转移,汇入了新历史主义的文化思潮之中。
世纪之交:新的历史性转折
论文网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种新的文化批评思潮逐渐兴起,展开了世纪之交新一轮历史性的文化转折。
几年前,保罗•德•曼还高兴地说,批评在下一时期的任务将会是:使用解构“批评那种修辞阅读方法,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一切文学领域。德•曼说:完全没有理由认为,这种曾用来分析普鲁斯特的方法,在技巧上作适当修改后,就不能用以分析弥尔顿,但丁或荷尔德林的作品。实际上,这种方法将是未来几年的文学理论的试金石。“(1)的确,在美国七。八十年代,解构主义长驱直入,许多受德•曼影响的年轻一代批评家作出了许多辉煌成就,但解构主义灾难性地“缩小了文学研究的范围,割断了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传统的联系。解构主义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规定繁复严密的阅读方法,使人难以熟练掌握并习惯地加以运用,人们早已对解构主义失去了耐心,解构主义历史地衰落了,新的历史性的转折正在发生。
对于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美国新文学史杂志的主编拉尔夫•科恩了然于胸。新文学史是六十年代末为适应读者反应批评的兴起而创办的刊物,几十年来与接受反应理论共进退。面对世纪末文学理论新的变革,科恩邀集当代西方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编撰了文学理论的未来一书,共同描绘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他将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及未来趋向作了这样的概括:(2)
首先,当代文学理论已不再把文学圈定在自治自律的本文的狭窄圈子里,它一反过去对政治的深恶痛绝,大规模地向当代政治。意识形态倾斜。其表现为黑人等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家的呐喊和女权(女性)主义的迅速兴起,他们与主义以及新主义历史学家一起,对文学理论予以重新界定,使之成为社会和文化整体中具有政治反应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屹立于学术界之中“。他们认为过去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掩盖了理论的社会与政治功能,忽略种种成为黑人与白人。男性与女性读者及作者特征的传统上的差异,也忽略了阶级冲突及剥削的过程。剥夺了黑人和第三世界的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其次,当代批评中,解构主义正日益衰落,而解释学阐释则日益兴盛起来。科恩引用希里斯•米勒的话说:
事实上,自1979年以来,文学研究的兴趣中心已发生大规模的转移: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中的位置。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由解读(即集中注意研究语言本身及其性质和能力)转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上(即注意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等被看作是语言之外的事物的关系)。通过其中的一种兴趣的转移,大大地增强了像拉康的女权主义。主义。福科主义等心理学和社会学文学理论的号召力。随之而起的,是一次普遍的回归:回归到新批评派以前的旧式的传记。主题和文学史的方法之上。(2)
米勒描述道:青年主义者和福科的门徒们对这种脱离历史和政治的文学研究表示轻蔑,并感到无法忍耐。所以当转折发生时,仿佛普天下都发出一大声慰藉性的叹息:解构批评“的时代完结了。它已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而今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回到更富同情心和人情味的工作中来,论述权力。历史。意识形态。文学研究的惯例“,阶级斗争,妇女受压迫的问题,男人女人在社会上的真实生活情况及其在文学中的反映“。我们还可以重新问关于文学在人生中和社会里的用途这类实用主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回到,当文学研究不再严肃地思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文学的特性时,所一贯倾向于成为的东西上去。
由此产生了第三个方面的转化,这就是文学学科与非文学学科的壁垒正被日益打破。原先那种划地为牢局囿于本文语词的封闭圈子中的文学观念已不再适合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今天的文学批评已是交触着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学术史。精神分析乃至其治疗效果的混合体。文学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学科像蛛网一样扩散开来,成为一种阐释的指南。贯通性(correspondence)的源泉。分析的基础。文学理论正日益成为一种广义的文化诗学。
在这一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中,新的理论派别文化唯物论与新历史主义赫然诞生,而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等原有的理论思潮也在这一变革中重新得以界定,文学理论在世纪末变革的氛围中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科恩的概括广采博收,具有很宽泛的涵容性,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当代文学理论的整体趋向:走向广义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
新历史主义成为历史的中心
严格意义上的新历史主义“,是指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英文系教授斯蒂芬•格林布莱特开创的一场批评运动或思潮。1982年格林布莱特在文类学刊上发表文章,将运用新的历史主义观点研究英国文艺复兴的一组文章称为新历史主义“,表明了他想与过去时代的人相互对话的强烈愿望。自此,新历史主义“不胫而走。虽然后来他又提出一些其他术语,但唯有新历史主义“独受人们的青睐,人们用它来概括当前文学批评运动的走向。从内容上看,格林布莱特提出的文化诗学“倒似乎更为切题。新历史主义是描写文化本文相互关系的一个隐喻,它关注文化的本文间性(culturalintertextuality)。格林布拉特曾着意安东尼•吉登斯用本文间性取代本文自律性的理论。吉登斯认为,本文间性可以有效地把握社会生活和语言相互作用的循环往复性“。文化诗学指向文化人类学,是新历史主义的许多观点的皈依之所。从格林布莱特和其他新历史主义理论家的论著看,他们是以文化人类学的方式将整个文化当作其研究对象,而不是像新批评等理论仅仅研究文化中被我们视作文学的部分。它的根本特征是冲破文学而跨向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艺术学,乃至经济学等广阔社会生活领域。(4)所以,新历史主义者如格林布莱特就喜欢借用经济学的术语如流通“(circulation)。谈判“(negotiation)。交换(exchange)等。目的就是着意打破经济与非经济的界限,揭示那些所谓的纯艺术本文实际上也在追求物质的和象征的利润。(5)
作为总体的新历史主义运动,还包括以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culturalmaterialism)。自60年代起,文学理论与批评中的反本文运动便已开始,除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外,不少西方主义者也已开始讨论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深受葛兰西。阿多诺。巴赫金等人的主义批评思想影响的威廉斯,于80年代初,提出必须修正历史唯物论“的主张。他认为应当依据主义批评策略重新返回历史,由此出发他主张一种文化唯物论“。文化唯物论强调文化层面应超过社会结构的其他层面予以优先考虑。它是一种对所有意指形式的分析,包括分析写作和写作过程中的实践环境和手段。他认为主义的历史批评可以与解构主义的激进符号学联合起来,一个完整的历史符号学“就等同于文化唯物论。(6)
这样,新历史主义就在当代西方后现代的现实语境中汇合了文艺复兴文化批评。福科主义者。文化唯物论。以杰姆逊为代表的主义文化批评。女权主义。黑人及少数民族文化批评。以及范围广泛的政治批评,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历史文化思潮。
从总体上看,新历史主义者们往往从理论上设定,不存在什么普遍的。超历史的人类本质。他们认为,人类的主体性是由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界定和确定我们地位的文化符码(culturecodes)来产生的。他们认为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客观性“,而认为我们是在语言中体验世界“的,我们所有的对世界的表现,对于本文和过去的阅读,决定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地位,决定于寓于其中的价值和政治。他们还认为,在历史描述中,表述“通过塑造人类意识“的方式,导致了事件的发生“,表现的不同形态应在彼此联系中阅读。(7)编辑新历史主义一书的H•阿兰穆•威瑟(H。AramVeeser)将新历史主义者们的共同追求概括为这样五个基本假设:
1。我们每一个陈述行为都来自物质实践的网络;
2。我们揭露。批判和树立对立面时所使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对方的手段,因而有可能沦为自己所揭露的实践的牺牲品;
3。文学与非文学本文“之间没有界限,彼此可以不间断地流通往来;
4。没有任何话语可以引导我们走向固定不变的真理,也没有任何话语可以表达不可更改的人的本质;
5。我们批判和分析文化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语言分享和参与该文化机制的运转。(8)
显然,这些新历史主义的共同特征显示了这一思潮对形式主义时代的反拨,对时代需要的呼应和对当代问题回答的总体取向。然而,与历史上众多批评流派批评思潮(如读者反应批评)相类似,新历史主义也是一个并无严密的共同纲领。统一目标。一致方法的理论流派,所以威瑟教授又不得不指出,新历史主义“还是一个没有确切指涉的措辞“。如果我们再看新历史主义思潮内部的差异与分歧,就知道的确此言不虚。
首先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中,人们对历史这个新历史主义的核心概念的看法就是人各各异的。有人认为,历史“是一个关于权力关系和权力斗争的故事,一个矛盾的。异质的。破碎的故事。也有人持另一种引起了更大争议的观点:统治的权力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故事,而历史“则是由各种声音和各种形式的权力讲述的故事。这些权力中,有的单薄弱小,处于边缘;也有的占统治地位,强大无比。有的把历史看作是文学本文周围的社会存在和文学本文中的社会存在“,有的则把历史看作主义的辩证思维的实践。而且,在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之间还存在着欲断还连。相反相争的复杂关系。它在今天的确是一个颇费踌躇的术语“。(9)
其次,在新历史主义的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之间也存在着重大差异。路易斯•孟酬士曾对美国的新历史主义与英国的文化唯物主义做过一个比较。由于英国学派更多地受到威廉斯著作的影响,因而,比它的美国伙伴更贴近于政治文化。也更加强调现在“以及怎样利用现在来对过去进行描述。而美国学派的重心则无一例外地“被置于最初产生文艺复兴本文的那一社会文化领域的重建,尽管他们也不忽略现在“在重建过去时的作用。孟酬士区别道:英国的‘文化唯物论’始终是一个处于边缘的学术话语,而美国的‘新历史主义’(一个取悦于美国人对事物的商品学科的术语)正在成为最新的学术正统与其说它是一种批评,不如说它是受意识形态支配的主体。“(10)总之英国的文化唯物论“强调文化中的政治作用和社会阶级关系的阐释力量,属于西方主义批评的一部分,尽管他们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但始终未成为英国文学批评之主流。其代表人物虽亦关注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然始终与之保持距离,未能汇流,。而美国的新历史主义“则更重视分析文化中的语言叙述或表述,已成为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新批评,影响深远,渗透到各文学研究领域,与读者反应批评交错汇合,展示了比读者反应批评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现实景观。
家族相似:与新历史主义合流
那么,接受反应文论与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总的说,它们是两种具有家族相似特征,是共同趋向于历史与社会,又各有特定时间。范围。原因及指向的思潮。一方面,接受美学及读者反应批评在时间上远先于新历史主义,它从许多角度影响并引导了新历史主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接受反应文论是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先驱之一;另一方面,新历史主义继承并大大拓展了接受反应文论的理论视野与批评指向,融汇了包括读者反应批评在内的众多理论话语,形成了一个范围更广。声势更大的文化思潮,从这一意义上讲,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构成了接受反应文论的未来。
接受反应文论六十年代从欧陆发轫,其影响广布世界,对一代理论家多所导引。新历史主义命名者格林布拉特就曾受到接受美学的启示。他一直希望寻找一套新的术语来理解他用经济术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他觉得伊瑟尔的通过两种话语间的能动的振荡“来描述审美维度的创造是相当适宜的。(1)同时,他还对前东德的接受理论家罗伯特•魏曼的占为己有使用时是视作异己“甚为欣赏,以为深达其意,得其本心。(2)另外,后来加入新历史主义阵营的汤普金斯在开展其另一次美国的文艺复兴“的尝试时,便依据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家费史的批评理论展开论述。由此可见,以接受反应文论为新历史主义的理论先驱之一是有其事实依据的。
但从整体上看,接受反应批评在经历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之后,已部分地汇入了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的时代潮流之中。美国学者伊丽莎白•福克斯-杰诺韦塞就将明确读者反应批评归到新历史主义的总标题之下:
如果说新历史主义还有一个机关刊物“的话,那无疑应推表述(Reresentations)它把各方历史家和文学批评家会聚在一起,让他们共同参加文化解读和厚描(thickdescription)的有声有色的欢宴。然而,表述也没有着手解释新历史主义研究的多样性,甚至连其多种走向也未及加以说明。我们或许应当把日益引起人们兴趣的读者反应批评也包括到新历史主义这一总标题之下,在这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像简•汤普金斯和凯瑟•戴维森这类女性主义者的论著。……人们已经注意到,应当重新思考文学史。这一点提醒我们,文学家的新历史主义与思想史的界线乃是不确定。有争议的。(3)
对接受反应文论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简•汤普金斯转向了一种新的历史批评“,并自认为是一名新历史主义者。她在感受图式:美国小说的文化功用一书中,大胆地向诸如F•O•马蒂逊(F。O。Mattiessen)之类文化精英“所确立的美国文艺的规范挑战。她从费史的阐释学后结构主义的理论构架出发,认为文艺的审美价值不可能内存于本文之中,本文是由阐释性社会构成的。文艺的审美价值标准只能随着统一的阐释性社会的理论模式的变化而变化。在她的新历史主义观点来看,由新批评等确立的所谓客观标准自以为是代表全人类利益的规范,现在被证明它只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客观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所有的文学和批评都已丧失独立于社会之外,可以超然地对社会进行批评的有利位置,所以也就如同其他社会实践一样,注定要陷入那个产生他们的权力关系的领域之中。简言之,文学与批评并不占据一个脱离政治压力的超然空间,而是不可避免地从属于政治压力。所有文学的构成皆是政治性的。汤普金斯以肯定大众文化来对抗美国的精英文化“的规范,(4)强调大众读物如汤姆叔叔的小屋的重要性,认为它们着眼于最一般的广大读者,这是另一美国文艺复兴“的尝试。就文学而言,她坚持本文为男人和女人提供将他们居住的这个世界理出条理的某种手段“,就历史分析而言,她专注于本文在过去创作时而非现在接受时所产生的文化功能,坚持传统历史主义者尽可能同情地从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及这些本文涉及的具体问题之中重构本文“的愿望。(5)汤普金斯保留了她对影响作家行为的社会态度和政治态度的批评,而试图设身处地地构想并使现代读者获知那些使作家的政治行为产生意义的观点。汤普金斯宣称,这就是她所说的新历史主义。这里她无法解决的矛盾是,一方面,她试图以作家自身的历史来理解作家;另一方面,她又主张阐释者对作品的理解是其自己阐释性假定的产物,而这些假定又是由其在历史中的位置而确定的。汤普金斯在相当程度上葆有读者反应批评的立场,并特别关注文学史如何构成这类接受反应理论的保留剧目“,但又不愿局囿于文学范围内谈反应,而是顺应美国当代批评的新时髦大谈政治。她认为她推崇大众文化的研究与马蒂逊的精英文化研究是重新建构美学文学的互相竞争的尝试。她宣称,文化精英制订的文学规范在许多方面具有影响整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力量。现在在教授之间展开的这场关于哪些作家应该得到规范的地位的论争,并非一场仅仅涉及文学天才的相对优点的论争,而是一场对立团体之间为在美国历史画卷中争得一席之地的斗争。“
既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又是读者反应批评的代表人物的沃尔夫冈•伊瑟尔,多年来一直坚持本文接受的阅读活动的微观研究。近年来他利用自己频繁来往于欧陆与北美之间所独具的宏观视野,统观欧洲大陆与英。美国文论的现状及发展,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主张当代文学理论应进一步关注当代文化,恢复文学与人及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把文学理论从结构。符号乃至解构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走向文学人类学的历史目标。
伊瑟尔清楚地看到了当代新历史主义和文化诗学崛起的趋势,他认为当代文艺不再是那种统贯西方的本文形式模式了,文学的作用与功能已转移到当前代表人类文明的大众传播媒介上。文艺必须打破本文的限制,将来自于文学的深刻见解扩展到对整个大众媒介的研究上去。伊瑟尔认为,从传统文学本文观走向以文化信息与大众媒介为代表的当下文化,原有的本文中心必须大大扩展,新的信息媒介方式需要新的文化范式,而范式是由于其本身的意义才成其为范式的。人们不再满足于旧的本文理论,但中心的扩展并不能自然地为理论提供一种基础,以包容大众媒介所表现的异质性。也就是说,仅仅对文艺批评的方式采取一种折衷主义的方式,将其移植到对大众媒介的探索,还是很不够的。这是一场具有根本意义的范式变革,而每一新的范式必然拥有新的理论架构。(6)因此,文学理论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改变方向。
走向新历史主义:接受美學的转向【6777字】: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7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