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同时期的同类书论还有萧子良的《古今文书五十二种》,王融的《图古 今杂体六十四书》等,因与庾元威之作叙述大体无差,此处不再赘举。
在篆书整体上对“华饰”现象评论的书论没有整体著作,大都零星呈现,我 们这里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并分析。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中云:
“钟鼎及籀文,皆在长方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 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别致。”7
古文字的章法从不规则的形体堆砌到“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别致”,可以 说是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蜕变。从文字的实用到在实用中参入审美的元素和欣赏的 色彩,这其中必然要进行对正体文字的装饰。在原始的状态下到“落落若星辰丽 天,皆有别致”这其中通过对结构和章法做出了多大的改动,如何的改动,这则 是篆书在章法和结构方面“华饰”的手段之一,在这一点上,我们通过对作品的 整理和分析是可以得出结论的。我们又关注到两条书论是从用笔角度上阐述涉及 篆书的“华饰”现象,在这里列举出来,可以与上一条作一组对应。
在甲骨文中起笔常有露锋起笔或稍作含蓄,后至青铜礼器由于冶炼浇注的客 观影响,篆书的起笔越发内敛含蓄,包容。这样一种美感被社会认可和继承下来, 乃至到“铁线篆”中用笔讲究圆,整,齐。这样的用笔方式无疑具有十足的装饰
7 选自康有为《广艺舟双辑》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年
意味,篆书这种书体在正式场合用作点缀或增加肃穆,庄严的氛围是最合适不过 的,而为了追求这样的艺术效果,“铁线篆”藏头护尾的装饰用笔无疑是强有力 的构成元素。清人王虚舟在《论书剩语》中云:
“篆书用笔须如绵裹铁,行笔须如蚕吐丝。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 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
王虚舟的这条书论是在总结了“铁线篆”的一些基础用笔,但也无疑给我们 提供了一个线索,如何用笔才能使“铁线篆”最佳化的具有装饰意味。这样标准 的用笔则是研究“铁线篆”“华饰”的基础。更有甚者,我们又找到了这样的一 条书论,孙退庵《退庵随笔》中谈及:
“篆字必须正锋,需用饱墨浓墨为之,近人率用秃笔或竞剪去笔尖,不可为 训。”8
好端端的毛笔竞要剪掉笔尖,本该废弃的秃笔头再次拿出来使用,这一切是 为了使篆书起收笔圆整,光洁。为了追求理想的效果,不惜使用“旁门左道”, 这在孙退庵看来,简直是滑稽可笑。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孙退庵的深层意思是“过 犹不及”,其并未明确指出要严禁对篆书起收笔的修饰。我们从中可以探知,在 某种意义上,篆书的装饰性在篆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对隶书“华饰现 象”现象的着眼点与篆书相同,大多关注于起收笔的形态和动作。姚孟起《字学 参忆》中云 源G于J优L尔V论N文M网WwW.youeRw.com 原文+QQ75201`8766
“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9 从篆书中经过长时间隶变而来的正体隶书(即八分书)中当然要继承篆书的审美和一些用笔习惯。“笔笔蓄”“收处蓄”这与“铁线篆”同样的讲求藏头护尾,只是具体书写技法因篆隶书的区别有不同。隶书同样适用于庄严肃穆的场合, 碑,碣的刊刻追求朴茂,典雅,所以后世在不以隶书为官方书体的年代,仍然有 特定的场合使用隶书题目的习惯。隶书在汉朝的碑中与日常的手写中形态大致是 有些许差别的。手写体中的更加随意富有变化,而碑刻中则更多为了追求整饬, 规范,古朴的艺术效果。为了追求效果所以在用笔上增加装饰现象这就解释的通 了。姚孟起的这一条书论恰恰是概括的说出了隶书“华饰”现象的本质性用笔特 征,那也是对起收笔增加装饰性的用笔,无论是波挑还是“逆”“蓄”。 篆隶楷书中的“华饰”现象研究(7):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9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