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画云台山记》的句读与考释[J],袁有根,美术研究,1991(01)。
[2](唐)张彦远著,《历代民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纂注,《林泉高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4]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胡道静著,《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局出版社,1957。
明末清初山水画空间理论发展为著名画家石涛的“一画法”。“一画法”以“大”和“远”的空间理论为基础而得以产生。他把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达落实到了山水画创作的笔墨上,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宋代山水画的空间表达
宋代是我国山水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这一时期,院体画、文人画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得到了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产生了许多的艺术家与作品,品质典雅工巧。画家选择的题材比较广泛,多描绘的是气势磅礴的自然山水,把大自然的风貌生动形象地刻画在画面上。宋代山水画由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而产生了两种相异的风格,北宋山水画家在山水画的空间表达上更注重的是全景山水,构图较满,意境完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而南宋山水画则由气势壮阔的全景山水发展到空旷寂寥,烟水迷离的边角之景。
3。1北宋“全景山水”的空间表达
山水画在北宋时期以全景式山水画为主,著名的山水画家有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他们在空间表达上都是以大山大水进行描摹。李成的代表作品有《茂林远岫图》、《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等。其作品《晴峦萧寺图》(图1)上半部分描绘的是两座山峰一虚一实重叠在一起,左右两侧的山较之前者略显低小、淡远,从这样的处理方法中不难看出画家是通过笔墨的浓淡和山体的大小表达出空间之感,画面的中间部分有几座楼阁,其边有三四座小山岗,树木生其上对楼阁形成了遮挡的关系,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画作的下半部分是通过对从山中所流淌出来的小河、木桥、瓦舍以及行人的描写,使得画面的空间感得到了加强。李成用笔有力,画面当中皴擦甚少,画面的构图之法及散点透视,都对作品的空间表达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文献综述
范宽的代表作品有《雪景寒林图》、《秋山清穆图》、《溪山行旅图》等。打开《溪山行旅图》(图2)的画轴首先看到的是巍峨高大的大山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在山顶处树木形成密林,其两侧的高山簇拥着它,在树林深处有楼阁微露,画面的底部,有一群驼队赶路,溪水的潺潺而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山石树木黑白浓淡的虚实变化以及散点透视,都让此幅山水画的空间得以更完美的展现。这件作品也是得到了历代山水画大师的赞扬。
图2《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图3《早春图》宋郭熙郭熙的的代表作品有《奇石寒林图》、《溪山访友图》、《早春图》等。作品《早春图》(图3)是体现其绘画技法特点的作品之一,山石笼罩在迷雾之中,山势蜿蜒起伏,越往上山越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画中怪石树木繁多,泉水于山间流淌显得生趣盎然,山中楼阁梵宇,好似桃源仙境。左边的小船系于岸边,岸上妇人抱着一个孩子,牵着一个孩子,渔夫挑着担子,身边小狗在脚边乱跳,朝着山中家舍走去。在画面的右边有一个渔夫正在舍舟登岸,山间的小道上有旅客行走其间。这幅画很好的诠释了郭熙的三远法的构图方式:从近山而望远山,而产生出平远的朦胧虚无;从山前而望山后,而产生出深远的无穷无尽;从近处的山石到远处的山峰而产生出高远的深邃。从他的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三远法”巧妙的结合起来进行使用,展示出山川中生机勃勃的景象。并配合以笔墨、皴法、虚实以求达到空间的表达。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空间表达(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199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