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的写意人物画则是以单调的墨色为主,主要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渲染,有的还以线条作为主要的造型方法,甚至可以不受光线和周围颜色环境的影响,主观性很强。人体的肤色大多也是加以平铺的,相对缺少立体感和人体结构的深入塑造,中国绘画通常采用动点透视或散点透视,常常是根据画面的需求和画家的情感而改变的。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艺术百废待兴,正需要革新来适应时代要求,而方增先在五十年代所作的《粒粒皆辛苦》,则成为了那一时期的经典之作。直到八十年代初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文化思想异常跳跃,中国的美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格局,于是方增先便开始在积淀已久的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开始更大的跳跃。他在中国人物画与西方绘画结合的问题上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判断,审视自己的过去,探索中力求创新,开始研究古典、前卫并思考如何把中国画画得更加“中国”。
方增先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现实主义人物画的绘画大家,他大力推动了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方增先在中国人物绘画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他个人自觉追求艺术的推动下,寻找水墨画新的突破口。“他的中国人物画是以线性人体结构素描为基础,它的形成是由法国的明暗五调子素描法、苏联契丝恰科夫的分面法、美国的伯里曼结构学和线的结构发以及线的团块整体表现。”[ ]在推崇以明暗为主体的素描法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改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 方增先在水墨画中引用的西方理念与技法
(一)明暗调子的借鉴
明暗调子指的是在素描绘画中,为了凸显明暗关系而将一个物体分为亮面和暗面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素描中,有明暗交界线和高光,之间还用灰调子进行过度。而五十年代以后,方增先的作品也已经开始注重结构表现了,但例如衣褶的处理等还较为简单。如何来突破传统国画的束缚,创造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国画”,方增先开始了中国画新的内容与形式的探索道路。1955年的水墨人物作品《坐着的老人》中,头部有运用了对比较强的明暗法,而此后,方增先便沿着这一思路继续探索。
他在作品中所运用的明暗关系在另一作品《傣族舞蹈》中也有所体现。画面中,一位年轻的傣族少女正翩翩起舞,作品中的黑白灰三个大面尤为清晰,头发为黑色体块,衣服为白色,裙子为灰调,是大块大块的面来表现它的整体关系,画中还运用了明暗关系,但粗中有细,光影自左上方投来,头发还用白调子和灰调子来表现她的和虚实感,衣服上用灰色的体块来表现投影,还用灰调子皴出衣褶,来表现衣服的质感和纹理。裙子用深灰色的块面来表现裙子的褶皱,还用亮面来表现光影关系,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傣族少女的动态美。
方增先水墨人物画中西方艺术理念的融合(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5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