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四山摩崖石刻书法风格浅析通隶楷备方圆(2)

时间:2021-10-20 21:00来源:毕业论文
2 四山摩崖石刻的形成 2。1 四山摩崖石刻概况 山东邹城境内的铁山、葛山、尖山、冈山(简称四山),位于邹县中部丘陵地区,散落着北朝时期的前人在

2 四山摩崖石刻的形成

2。1 四山摩崖石刻概况

  山东邹城境内的铁山、葛山、尖山、冈山(简称四山),位于邹县中部丘陵地区,散落着北朝时期的前人在一些花岗岩或者摩崖上刻写的佛经、题名刻石文字二十多处,后世统称为“四山摩崖”。其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四山摩崖多是刊刻佛经、题记、经主提名和年号,其中尖山刻石已损失殆尽,摩崖中字数长则几百短则几个不等。书体正处于隶书像楷书转变的风格,笔画之间篆意明显,线条圆厚均匀,略显提按起伏,书风高深简穆、平中寓奇,行笔舒缓沉稳中彰显雄劲,书写佛经更显其佛性,空灵古朴,追求与自然融合之意。“自清代以降,书法家们在书法创作开始强调‘金石气’,四山摩崖石刻的‘金石气’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3]北朝摩崖刻经最集中的区域当属山东地区,全省共有九处,而邹县就占有六处,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完整就是“四山摩崖”。

2。2 四山摩崖形成的历史原因

2。2。1时代动乱,高僧弘法

北齐时期,佛教盛行,不少佛教徒便刻经于金石以传法。公元574年,北齐北周对立,武帝下令废除“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1]史称周武法难。消息传到北齐,引发了佛教徒的恐慌,又受到“末法”思想的影响,不少佛教徒便纷纷想办法保留佛经、佛法。高僧安道壹便刻经于高山之上以期佛法永留不绝,铁山“石颂”有曰:“缣竹易消,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又曰:“逢劫火而莫烧。”[2]潘良桢也曾提到:“北朝晚期大规模的摩崖刻经,实与北朝的灭佛有直接关系。”[3]由此可见,高山刻经是佛教徒应对灭法事件的一个手段,而四山摩崖石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献综述

2。2。2佛教徒对废佛运动的抵抗意味

刻经为不受废佛运动影响,能真正得到保留,所以多为大字。但是由于字形过大,书写空间有限,就不能将佛经完整的保存下来。若单纯的只为保存佛经,完全可以用小字来刻,密封于洞窟之中,而完全没有必要采取如此形式。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刻经更表达出佛教徒对于废佛运动的不满。而大字刻经更是作为永劫不灭的一种象征被刊刻下来,这和建造佛像与寺庙有不一样的意味,让我们感受到佛教徒欲皈依佛教的强烈意志。

3 四山摩崖石刻艺术风格浅析

3。1 四山摩崖石刻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3。1。1 佛教文化对其艺术风格影响

从尖山、铁山石刻题记中可知其书者皆为安道壹,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也是出自安道壹之手,并且可知其为“东岭僧”“大沙门”,是一代高僧。可见佛教文化对书者必然有着很深的影响。张建华和南岩曾在文章中这样说道:“作为书法艺术,安道壹的书法艺术语言也是带有佛意的。”[4]“佛”是中世纪印度梵文的音译,其意思约为“觉者”,而“觉”就是“悟”,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佛家有三般境界说,即“诸形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安道壹既为佛教高僧,便早已悟得佛法高深。其书非篆、非隶、非楷、非行草的结体,也正是佛家“诸形无常”的绝妙阐释。并且摩崖书法本就有着不加精工细琢之势,拙中藏巧,大巧若拙,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看其用笔,篆隶行楷诸法皆糅,不受世俗笔法理念影响。巨书重刻笔画圆润而不臃肿,细瘦处笔力雄厚,正是佛家“诸法无我”的完美写照。我们可以看到其所书摩崖在庄严肃穆中带着恬静祥和的气息,字大如斗,书风空灵,正如一位高僧一般盘坐于高山之上,庄严肃穆,无欲无求,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正是对“涅槃寂静”的最好阐述。 四山摩崖石刻书法风格浅析通隶楷备方圆(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326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