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23
1 绪论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谈到山水画的发展状况:“山水画至大小李一变也,李 成、范宽又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1]认为唐代的李 思训、李昭道,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北宋的李成、范宽和南宋的刘松年、李 唐、马远、夏圭,还有元代黄公望和王蒙在山水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中国山水画到了元 代,与唐宋相比,山水画变得更加纯粹。出现了这样的转折,山水画开始变得多元。元代 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使得山水画增添了更多书写性和抒情性。元代山水对宋代的继 承中,李郭画派、董巨画派、二米画派和马夏画派最为显著。而最终在元代发展成就最大 的还是董巨画派的披麻皴法。也许这是应了当时文人的心境,唐宋以来,从人物点景到纯 粹山水,从庙堂而隐逸,从神品而逸品,元代山水更注重寄情。在重韵味的过程中,对宋 人的高远和深远的透视法有所摒弃,平远的构图采用得更加广泛,拒绝细腻华美的宫廷, 拒绝青绿山水的庙堂气,更加注重的是水墨本身的功能。
2 隋唐五代、两宋山水画皴法发展概况文献综述
皴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的 山水画中,是一种举足轻重 的笔墨语言。在绘画中,皴 法在艺术家的笔下,是对自 然山石纹理结构的总结,是 用笔墨把意象表达出来的 一种技法。皴法的发展和山 水画的发展息息相关。谢赫 所写的六法论中,“应物象 形”是要求表现事物要根据 物体本身,合理地再现自然 物象。而皴法便是在“应物 象形”上起到了必要的作用 它可以营造立体空间,也能
图 2 巨然 秋山问道图局部
图 1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表现山石结构,使观者引起共鸣。有了理论的支撑,实践变得
更为重要。于是画家们在“骨法用笔”的基础上,对皴法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1] 谷泉。《论皴和皴法》。博士。2003 年
有关皴法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传为五代荆浩所作《山水节要》一文中:“丈山尺树,寸 马豆人。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1]皴 法的成长由涓涓细流,渐渐汇为江河,在巨然、范宽时,虽已经出现了披麻皴,雨点皴的 用笔,但那是画家在描绘山石时对物象的自主表达,连郭熙都不曾给自己《早春图》中的 皴法冠名,他虽第一次以画家身分提出了“皴”字名称,但是仍和“擦”字联用,其技法 的区分,待后世艺术鉴赏家的命名才逐渐成立。
有关皴法的种类在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它列为十六家皴法,也有人总结 出三十六种,这些都是古代画家根据不同山石纹理构造的形态而创作出来的,表现树干的, 还有些则有横皴、竖皴、点皴等。清代画家松小梦解释说“皴法名目,皆以人两眼看出, 似何形则名之曰何形,非人生造此名也”。
2。1 皴法初见倪端的隋唐五代
皴法是山水画中最主要的技法。一个画家所用皴法的成熟,常常标志着其绘画风格的 成熟。山水画发展至隋唐时期,慢慢地开始走向成熟。现在能见到的卷轴山水画中最早的
图 3 展子虔 游春图
作品,是隋代师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图 3)。 画中延绵不绝的山岗渐远渐淡,平远的河水消失在 云雾之中,给人一种恬淡之美。六朝山水画的稚拙 形态得到了基本的解决。传为王维所著的《山水论 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2] 从皴法浅谈元代写意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