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至宋代,苏东坡尤为喜欢庄学,对其评价:“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①从苏轼口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相见恨晚。宋代的“淡”不同于前面的淡, 不仅强调精神,更在它的表现方法上做了创新。董氏在《容台别集》中提到苏轼在表现“淡”: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乃绚烂之 极也。”②更是体现了苏东坡创作所崇尚的“平淡”的理想境界,换句话说,也就是苏东坡 口中所崇尚的“意”。董其昌与之思想一致。文献综述
2。2 董其昌以“淡”为宗的艺术思想的形成
董其昌当时生活的环境,程朱理学的兴起,再加上晚明时期各个领域所倡导的禅宗思 想。从董其昌一生参禅研佛的经历了解到,受到达观(紫柏真可)和高僧憨山禅师(德清) 的指点,提到禅理更是相谈甚欢,都忘了吃饭。1598 年,董其昌时岁四十四,在京郊的庙 中偶遇到李贽,二人年龄相差悬殊,但一点都不影响其探讨交流,并在禅理上树立相同的 见树,二人十分合拍。李贽主张“独抒性灵”,董其昌也受其影响。且在学书期间投师莫 如忠门下,莫如忠的性格淡薄,受师莫如忠性格的影响极深。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与董其昌既是老乡,还是好友。并是晚明著名的隐士。二 人不仅是诗文书画上的知音,更是相互视为精神上的亲信。陈继儒在《白石櫵真稿》中说 道:“北宗画风‘硬’,南宗画风‘文’”,他认为北宗画风比南宗画风挺劲,而这里的“文” 指的是“平淡,淡远,飘逸”。董氏在师友和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对艺术追求“率意、平 淡、飘逸”的风格,更以米襄阳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世界。
董其昌的艺术观点及创作风格大致是在 1570 年至 1580 年得以形成。董其昌在书法上 成就比绘画更胜一筹,创新的提出了禅宗思想与心学思想融会的书法美学观念。董氏的书 学思想在对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否定中建立起自己的“淡意”的审美观,对明代帖学的改造 作了理论上铺垫。董其昌认为的“淡”是“天然”;“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之为淡”③。
①转引自吴帅发《董其昌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硕士,2012 年,第 34 页。
②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一《杂记·魏平仲字册跋》引自《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 第 416 页。
③《迨美堂集序》转引自吴帅发《董其昌以“淡“为宗的书学思想》,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硕士,2012 年,第 32 页。
董其昌主张的是虚灵、自然、率意,与禅宗思想密切联系;他的书法、绘画均表现出一种 平淡、简远、率意的风格;并将“淡意”视为一种人生境界,强调“意”与“法”。董氏 对“淡意”的表现:“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余于虞、褚、颜、 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 他的“淡”从用笔、结构与用墨等技法甚至从自身所追求的意境格调中得以实。董氏对“淡” 的成就远不止专业技法上,更是在人格修养中体现出来。
图 1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图 2 董其昌《临黄庭经》局部
淡在董其昌书法艺术中的审美表现(3):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