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艺术论文 >

浅析徐三庚篆书对篆刻的影响(2)

时间:2021-12-23 09:52来源:毕业论文
前人对徐三庚的研究多在其交友和篆刻艺术特点、篆书风格的研究与运用,而并未细化到篆书具体如何影响篆刻的,故笔者从其篆书与篆刻关系比较研究的

前人对徐三庚的研究多在其交友和篆刻艺术特点、篆书风格的研究与运用,而并未细化到篆书具体如何影响篆刻的,故笔者从其篆书与篆刻关系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进行简要整理分析。秉持初学者的身份并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以徐三庚典型印例为基础,用自己粗浅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辨能力来浅析,进行分析,为我们篆刻初学者对印章的审美补充一些依据,明确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到“技为我所用”。拓宽审美观念,从而提高自我篆刻水平。论文网

1徐三庚篆书与篆刻风格概述——遒丽飘逸 风标特立

徐三庚篆书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篆书风格遒丽飘逸。后其将篆书风格融入自己的篆刻当中,形成了遒丽飘逸的篆刻风格。 

1。1徐三庚生平及艺术成就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书法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金罍、井罍,又号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上虞章镇大勤人。出生贫苦农家,曾打杂于道观。观中道人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得其传授,遂此入门,后工篆刻,善书法。

篆隶取法于《天发神谶碑》意,抒以己见,独具风格,体势逸宕,篆刻与书法皆有自己的面貌。其在篆刻上溯秦汉下延元明,致力浙派,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后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参用其飞动体势,使之熔为一炉,加以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成为与赵之谦同期之又一位创新篆刻家。其篆书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近时篆刻家多宗之。其晚年篆刻趋向定型,习气渐深,终成流弊。但他运刀熟练,不加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二卷、《似鱼室印谱》、《金罍山人印谱》、《金罍印摭》等。

1。2徐三庚篆书风格

    徐三庚善魏碑,并以北碑笔法入篆书,取法《天发神谶碑》(图1-1),且对《祀三公山碑》、两周经文、诏版权量、汉篆碑额等文字的进行梳理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一直贯穿邓氏衣钵,加入己意以侧锋取势,强化横粗竖粗,将字形进行了拉长,使线条灵动秀美,结体修长,,突出了篆书“宽可走马,密不通风”的风格,其用笔方圆结合,柔美而不乏骨力,线条粗细过度自然,舒展飘逸的风格。这种篆书虽然源于邓石如,但在此基础上更加舒手伸足,增强飘动放逸之感更强。

    故可认为邓静而徐动,邓似拘谨的大家闺秀,而徐则似活泼的小家碧玉。徐三庚善长以用笔方、尖结合线条屈曲,起笔、折笔多用方笔,竖垂撇捺如韭叶,别有一番韵味,这些特征都表现出徐三庚篆书飘逸柔美,而又不失骨力的特点 (图1-3)。

然在其篆书飘逸遒丽的影响下,其篆刻形成了有自己独特的面貌。

1。3徐三庚篆刻风格特点简介

清初,由明入清的几位篆刻大家相继道归西山,印坛格局逐渐混乱,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中期浙派的出现。浙派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由丁敬开创,继起者黄易、蒋仁、奚冈、陈鸿寿,始有浙派面貌。浙派发展到赵之琛,刀法趋于程式化,法多于意,开始走向衰落,再到钱松以切中代披削的创新刀法为之,已开始另寻出路。皖派以“歙四子”、邓石如、吴让之为代表,地域组织较松散,其之间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皖派发展到吴让之,已经将邓石如“印从书出”的思想运用的炉火纯青。

在清代中后期的印坛上,浙皖二派正处于始建阶段与风格开创之初,在取法上都是兼容并包的。刀法是浙派篆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切刀涩进”“刀笔合一”是浙派风格的精髓;皖派则强调将篆书的多样体势运用到印章艺术,使印章文字舒放自如。可以说在当时这两派是最能代表篆刻艺术出新的发展方向的。但无论是浙派还是皖派,其后继者又往往是变意为法,标榜师门,最终导致创作风格渐趋狭窄。至晚清时浙派的传承者赵之琛(次闲)、陈豫钟(曼生)已是陈陈相因,虽功力相当深厚,由于谨守师法而出现创作的程式化倾向。此时的皖派继承人吴让之(熙载)也是这种情况,虽然在多年创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式上有些新意,但已是皖派的强弩之末。这时浙皖两派若在各自的风格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是没有多大出路的。篆刻家要想真正自出新意,必须跳出浙皖两派的藩篱,在融合二宗的基础上创新。徐三庚则是晚清印坛上力求融合二宗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时期的篆刻家有赵之谦亦是融浙皖于一家,徐三庚主要成就在于“印从书出”。文献综述 浅析徐三庚篆书对篆刻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8701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