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文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不同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服饰分析
2。1十六国时期
第268,272,275窟,是最早的三个窟,壁画中的供养人所穿的衣服、头饰、发型等反映了当时不同阶层所穿不同服饰的现象,服饰也具有阶级性,这是社会现实的体现。
十六国时期敦煌主要由匈奴等少数民族统治,但还是由一定量的汉人,所以受到了汉人的习俗影响。在汉人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中,相互影响,所以在早期三窟中,供养人褒衣博带的服饰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胡文化交融的印记。第275窟的男供养人着靴帽裤褶,头上裹着巾,穿着圆领内衣,外面窄袖束腰褶衣,下面穿着窄腿裤和靴子,非常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这种裤褶服后来在战国时期引进中原,为汉族人接收,到魏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至后期,汉代功曹着靴图等,都表明这种靴子不仅仅只是进入中原,而且还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汉人所用,特别的是,穿这类衣服的以军人比较多,因为方便行动 。论文网
2。2北魏
从北凉到南北朝,作为敦煌莫高窟最为稚嫩的初期,却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敦煌莫高窟受到了中原文化极大的影响,在与外来文化相遇的时候,碰撞出了新的绚丽的火花。从浅层次看,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一些洞窟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的感觉,一种是舶来,一种是西域,一种是印度。由于统治阶级需要信仰支持,所以佛教飞速发展,到孝文帝改革期间,已经有数不清的寺庙和僧侣。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帮助北魏统治阶级的信仰需要,大量打造洞窟,特别是在敦煌。作为北魏的典型第257窟,北魏女子服饰明显有了龟兹的特点,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中的居士女儿、善女等壁画形象,上身穿着窄袖紧身长只及臂弯的短袄,下身穿拖地长裙,披肩在腹部打结。紧身背心、拖地长裙和大披肩都是龟兹女性服饰的典型特点,显得出女性的娇媚身姿。
壁画中的北魏服饰大体分为四种:世俗人物神化服饰,戴宝冠,披肩大巾,长裙,赤脚;西域龟兹服饰,戴宝冠,上身穿只到臂弯长度的窄袖紧身短袄,下身拖地长裙,披肩在腹部松松打结;胡人服饰,戴尖顶帽,条纹紧身褶衣,束口裤,长靴。
2。3西魏
西魏时期,人文意识觉醒,壁画中的供养人从简单的象征意蕴上升到了佛国境地,服饰更加写实。第285窟中,男供养人多穿胡服,少数穿中原官服,女供养人穿大袖襦裙,梳高髻。
西魏的典型——第249窟,壁画中既有传统的中国神话故事,又有印度的佛教因素。有东王公、西王母之类的中国神话人物,也有阿修罗等印度佛教人物,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道教思想与外来佛教思想相互交融的体现。
北魏与西魏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物服饰世俗化,帝王将相穿上了汉人服饰;女性服饰从西域龟兹变成南朝女子的样式。褒衣博带和秀骨清像是这一时期壁画最大的特色。
2。4北周
北周较于先前,经济更加繁荣,丝绸之路的交通空前顺畅,统治阶级为了获得利益,推行“结姻于北狄”、“通好于西域”政策,所以贡使往来频繁,商人络绎不绝,丝绸之路空前兴旺。随着西域的音乐、舞蹈、美术等通过河西进入中原,一种面短而艳的佛陀、半裸的佛陀开始出现在洞窟中。这种佛陀丝毫不在意儒家道家的思想,极具外来特色。
第290窟就是典型代表,这窟的壁画主要依据《修行本起经》绘制,共87个情节,可谓是非常宏大的艺术作品了。很多题材在本窟中属于首次出现:诸如多种风格飞天共聚一窟;87个情节的佛传故事画;绘塑结合的弥勒信仰造像;供养人画像列出现的反映当时贵族生活的场景;中心塔柱龛内出现的弟子像,以上这些都是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新绘塑因素。莫高窟北朝至隋代弥勒信仰占主流,本文提出弥勒信仰与政治结合,在位者借重弥勒以巩固政权的观点。弥勒信仰的中心思想是弥勒继释迦将来成佛,并在龙华树下三度说法,点悟众生。弥勒下生的国度是由一位转轮王,名叫穰佉统治的一个人间净土。因此弥勒下生的故事里,除了有普度众生的弥勒外,还有理想人间圣王与现世乐园的存在。这幅画卷极具浓郁的中国风格,画中内容,是中国汉晋时期的绘画传统。世俗人物均有中原汉式衣冠,画中车撵,甚至习俗也是汉式的,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也在丧车上得到了体现,可见印度佛教渐渐本土化了。文献综述 敦煌莫高窟壁画服饰中的东西方文化(2):http://www.youerw.com/yishu/lunwen_9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