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件云和姚善泾等[8]研究了添加CMC-Na对于制备CaCO3的影响。将不同量的CMC-Na溶解在浓度一定的CaCl2水溶液中,在室温下混合搅拌,再将等摩尔量的K2CO3水溶液快速倒入其中,静置过夜得到CaCO3粒子。
实验结果表明,不添加CMC的情况下,CaCO3粒子为片状的方解石晶型。而添加CMC-Na后得到的CaCO3粒子,随着CMC浓度的不同,得到的粒子形状也是不同的。当CMC--Na浓度达到0.25g/L时,颗粒仍为方型片状;当CMC浓度达到0.5g/L时,粒子大小均一,表面光滑且呈现规则的球状,且粒径在6-8 µm;但是当CMC浓度达到0.75g/L或更大时粒子又转变为片状且多分散的粒子。其次搅拌速度太低不利于形成均一的粒子,当速度大于250r/min时,反应所得的CaCO3粒子均为表面光滑的球状粒子。
(3)添加PSS作为活性剂
Yongsheng Wang等[9]研究了添加PSS及不同的PSS浓度、不同的混合模式对于合成CaCO3的影响。
实验表明在不添加PSS条件下制备出的CaCO3粒子为纯的菱形方解石,而添加了PSS的则能制备出Vaterite,同时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PSS对粒子尺寸的影响。
结果表明,PSS浓度为1g/L时,制得的球型粒子不均一,直径从500 nm到2 µm不等;当PSS浓度为10g/L时,粒子变得更小,直径约为500 nm到1.3 µm,粒径分布更为均一;当PSS浓度增大到50g/L时,相比之前两种而言,粒子最小,其粒径分布更为窄,直径约为400-500 nm。并且在相同PSS浓度条件下,不同的混合模式对微球的制备也有影响。分别比较了这4种模式:模式I(直混A→B,A溶液为Na2CO3+PSS,B溶液为Ca(NO3)2+PSS)、模式II(滴加A→B)、模式III(直混B→A)和模式IV(滴加A→B)。实验结果表明,模式I和II所得到的产品比较好,两者在形态、颗粒大小及粒径分布方面无显著差异。而模式III和IV,颗粒越来越大,大小也不均一,特别是IV。对结果分析可知,Ca2+和CO32-两盐溶液的简单直混可以制得纯的Vaterite,但加入表面活性剂能更好的使其形成球型且均一的Vaterive,而Vaterite的表面形态和形状不同取决于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所以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极为重要,相比以上三种活性剂,PSS的实验结果更为理想。
1.2.3气相沉积法
Addadi与其同事首次描述这个说法[10]。用这种方法,将钙盐溶液放在CO2来源附近,这个二氧化碳来源通常是在一个处于封闭的系统中的(NH4)2CO3。由于CO2扩散到Ca2+溶液中,从而产生CaCO3沉淀。尽管这种方法常用于物质变形和形态控制的基础研究,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对于CaCO3的产率是非常低的。
1.2.4模板法
(1)生物高分子模板调控合成球形碳酸钙
叶桂生等[11]用羟丙基甲基纤文素(HPMC)作为软模板,在CaC12及Na2CO3两个体系中调控并合成了球形Vaterite晶体。研究了CaCO3成型原因及不同浓度HPMC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HPMC的质量分数达到0.5%时,方解石与球霰石两种晶型同时存在,且方解石相对较多一些;当HPMC的质量分数达到1.0%时,所得晶体为分散性良好的球形。并且HPMC的诱导作用有利于热力学不稳定的球霰石形成。
(2)蛋清蛋白模板法
竹文坤和罗学刚等[12]研究以蛋清蛋白为模板制备CaCO3晶体。方法为40℃条件下用蒸馏水将蛋清蛋白配制成混合溶液(体积百分比浓度分别为10%、30%、60%)。取不同体积比的蛋清蛋白溶液100mL, 40℃条件下缓慢加入等体积的CaCl2溶液(PH=7), 搅拌后滴加模式Na2CO3→CaCl2,将反应体系在25±1℃恒温条件下静置结晶得到CaCO3。实验结果表明,当蛋清蛋白浓度(V/V)为10%时, 所得碳酸钙为直径5µm左右的表面规整的均匀球形颗粒。蛋清蛋白溶液中形成的碳酸钙晶体与纯水中形成的晶体的形貌完全不同, 说明蛋清蛋白对碳酸钙结晶形态、取向影响较大, 具有一定的调控和模板作用。 碳酸钙纳米结构材料的药物传输性能研究(3):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1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