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社交焦虑也是大学生群体发病率高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它会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和谐。论文网
社交焦虑的概念定义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首先对其进行描述的是法国精神病学家 Janet,但他最初并非直接使用“社交焦虑”这个词,而是代之以“社交恐怖”。1985 年 Leibowitz 提出“社交焦虑障碍”,从而取代了社交恐怖障碍这一词。他从恐怖障碍中分离出“社交焦虑”,并认为这类病人是害怕社交处境的,比如在公众场合讲话、写字、聚会等等都会让他们感觉恐惧。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社交焦虑才逐渐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来研究。
社交焦虑会给个体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究其源头,往往是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学业、人际交往、爱情以及就业等问题。若是忽略对这些问题的引导,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造成不利影响,重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由于大学生有易焦虑和敏感性的特点,他们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适应感,并存在或多或少的社交焦虑问题,有甚者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学者李书萍认为,随着人际的混乱和学业的退步,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辍学、网络成瘾,又或是其他精神疾病发生合并,如抑郁症,回避性人格障碍等。因此,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摆脱社会焦虑带来的社会适应问题,使之能更好地应对生活。
Nancy 和 Norman 认为在众多影响社交焦虑的因素中,自尊是一个能有效预测社交焦虑的因素。
自尊的概念使用很广泛, Coopersmith(1967)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评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认可自我的能力。朱智贤教授(1989)认为自尊体现了“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的关系 ”。林崇德(1995)则阐述了自尊是“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自我的态度讲经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关研究表明:自尊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导致焦虑情绪(蔡华俭,2002);其实验研究表明:如果自尊受到威胁,可能导致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又可导致个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自卫策略。周丹霞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自尊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低自尊者比高度自尊的个体更有可能遭受强烈的消极情绪,并认为负面反馈与自己的形象一致,从而更有可能导致焦虑 。
自尊在社交焦虑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孤独感又影响着社交关系的发展。有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与自尊和孤独感有紧密联系,孤独感也对社交焦虑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因此可以大胆假设,是否自尊在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中起中介作用。
2。对象及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的大一到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10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男生58名(28。86%),女生143名(71。14%)。其余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如下所示:文献综述
表2-1人口学变量的分布情况
人口学变量 分类 人数 比例
年级 大一 14 6。97%
大二 14 6。97%
大三 41 20。4%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15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