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3.2.3 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包埋情况 15
3.3 表征结果与分析 15
3.3.1 粒径测量结果与分析 15
3.3.2 紫外测量结果与分析 23
4 结论 34
致谢 35
参考文献 36
1 引言
1.1微胶囊技术的概述
1.1.1 微胶囊技术的定义
微胶囊化技术总体说来,是通过用合成或者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质构成的连续型薄膜(壁材或者外相),把一种物质(芯材或者内相)在原来的化学性质不会受到丝毫损伤的前提条件下完全包覆起来,之后再借助一些缓释作用或特定的外部刺激,使得被包覆的物质其功能在外部得以再现,也可以让囊壁所具备的屏蔽作用来保护芯材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微胶囊的粒径范围在1μm到500μm之间,而微胶囊壁的厚度范围在0.5μm到150μm之间。最新研究显示,纳米级粒径的超微胶囊已经被成功开发出来。实际上,在一些实例中,微胶囊的粒径范围可以扩大至在0.25μm到1000μm之间。值得一提的是,若粒径不足5μm,微胶囊就可能会因为加剧的布朗运动而变得难以收集;若粒径超过300μm,微胶囊的表面摩擦系数会急剧减小,其本身作为微胶囊应发挥的作用也将不复存在,微胶囊化的操作就失去了意义[1]。微胶囊可被划分为四种主要形态:单层形态、双层形态、基质形态和多核形态(图1)[2]。
微胶囊的不同形态:(a)单层形态,(b)双层形态,(c)基质形态,(d)多核形态。
1.1.2 微胶囊按照用途的分类
(1) 缓释型微胶囊
这种微胶囊的囊壁与半透膜相似,可以依据一定的条件让芯材通过,如此一来,芯材的作用时间就可以得以延长。壁材可以是天然的(如羧甲基纤维素、明胶),也可以是合成的。而合成壁材又可以细分为生物降解型与非生物降解型[3]。
(2) 压敏型微胶囊
这种微胶囊的芯材是待反应的,在压力达到一定极限值后,囊壁发生破裂,芯材流出微胶囊,接触到了不同的环境,芯材就会因为化学反应而产生变色等变化。
(3) 热敏型微胶囊
这种微胶囊的芯材是热敏型的,当温度发生改变时,作为芯材的物质就会变色,其机理可能是几何异构,也可能是分子重排。
(4) 光敏型微胶囊
这种微胶囊的芯材是光敏型的,一旦壁材发生破裂,光敏物质就会有选择性的吸收一定波长的光,随即因分子能量跃迁或者感光而产生改变。
(5) 膨胀型微胶囊
这种微胶囊的壁材气密性较高,具有热塑性质,芯材则是沸点较低的溶剂,很容易挥发。当温度比芯材的沸点高时,微胶囊会因为溶剂的挥发而膨胀,这种膨胀状态在温度降下来后也会继续保持。
1.2 微胶囊的制备
1.2.1 制备方法综述
运用不同方法制备出的微胶囊在众多领域都大放异彩,这也使得许多科学工作者对其制备工艺不遗余力地展开研究。虽然现如今人们可以用上百种不同的途径的到自己想要的微胶囊产品,可见这项技术的发展之快以及人们的投入力度之大。然而从整体的眼光看来,各种各样的方法虽然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但是机理还是会有诸多相似,大体可分为:运用物理作用实现物质微胶囊化的方法,例如气相与静电沉积法、空气悬浮法、沸腾床涂布法、旋转悬挂分离法、离心挤压法等;借助化学反应生成微胶囊化物质的方法,例如界面聚合法、单/复凝聚法、乳化法、锐孔-凝固浴法、原位聚合法等;以及将以上两种方法中所用的机理相糅合的方法——物理化学法,例如溶剂蒸发法、相分离法(这种方法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一种是有无机的水溶液参与作用的相分离,而另一种则是更多依靠有机物质的相分离)、喷雾干燥法、界面沉积法等[4]。由于这几年的经济飞速发展,科研的资金供给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所以研究人员将这些为人类可以拥有更好未来所做的投资物尽其用,让这方面的新技术又如雨后春笋般迎来了新一轮的增长高峰。可选做壁材的物质有很多,但其中使用频率比较高高的就是淀粉、麦芽糊精类物质了[5-7]。 缓释胶囊包埋技术研究(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6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