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医学论文 >

羟烷基三唑基咪唑鎓基双取代环糊精的点击合成(2)

时间:2021-01-31 10:59来源:毕业论文
3.3.2 1-(2-甲氧基乙基)咪唑的合成 14 3.3.3 催化剂CuI(Ph3 P)的合成 15 3.3.4 6A-对甲基苯磺酰基--环糊精的合成 15 3.3.5 6A-叠氮基--环糊精的合成 16 3.3.6 6A-叠氮

3.3.2  1-(2-甲氧基乙基)咪唑的合成 14

3.3.3  催化剂CuI(Ph3 P)的合成 15

3.3.4 6A-对甲基苯磺酰基-β-环糊精的合成 15

3.3.5 6A-叠氮基-β-环糊精的合成 16

3.3.6 6A-叠氮基-6C-(2,4,6-三甲基苯磺酰基)-β-环糊精的合成 16

3.3.7  6A-叠氮基-6C-[1-(2-甲氧基乙基)]咪唑鎓基-β-环糊精间三甲基苯磺酸盐的合成 17

3.3.8  6A-(4-羟乙基)-1,2,3-三氮唑基-6C-[1-(2-甲氧基乙基)]咪唑鎓基-β-环糊精间三甲基苯磺酸盐的合成 18

3.3.9  6A-(4-羟乙基)-1,2,3-三氮唑基-6C-[1-(2-甲氧基乙基)]咪唑鎓基-β-环糊精氯盐的合成 18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附  录 29

 1  绪论

1.1 环糊精的发现和发展

   环糊精(Cyclodextrin,简称CD)于1891年被Villiers[1]首次发现,1903年Schardinger[2]成功分离出2个晶体化合物,即α-环糊精和β-环糊精。1935年Freudenberg[3]分离得到到纯环糊精,并提出环糊精是以葡萄糖单元构成的环状分子的理论,随后又与Cramer[4]等学者相继发现了γ-环糊精,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5,6]。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环糊精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而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70年代末期超分子化学和仿生化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的兴起,为环糊精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据不完全统计,自1970年到1997年这27年之间,发表的有关环糊精的研究论文、专利、专注等至少有13000篇[7,8],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1.2 环糊精的结构、性质与应用

1.2.1 环糊精的结构    

环糊精是直链淀粉在没有水分子参与的情况下,经芽孢杆菌产生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发酵后生成的一系列环状低聚糖,通常含有6~12个D-吡喃葡萄糖单元[8-10]。通常研究的较多的环糊精的葡萄糖单元个数为6、7、8个,分别称为α、β、γ-环糊精[11]。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X-线晶体衍射结果显示构成环糊精分子的每个D(+)- 吡喃葡萄糖单元都是椅式结构,各葡萄糖单元均以1,4-糖苷键结合成环[11]。由于连接葡萄糖单元的糖苷键不能自由旋转,环糊精分子的立体结构是略呈锥状的圆筒形。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环糊精具有独特的亲疏水性,其内腔是疏水的,可以与许多有机小分子形成包络物,外围分布大量的羟基(2、3、6位都有游离的羟基),所以是亲水的[12]。

(a)α、β、γ-环糊精结构示意图 (b)α、β、γ-环糊精圆台形结构示意图

1.2.2环糊精的物理性质

1.晶体结构 在晶格中环糊精分子呈“笼状”或“管状”结构的排列模式。在“管状”结构里环糊精分子相互堆叠于顶部,客体分子被包埋于管状通道里,形成线状排列的空穴(图1.2)。排列可能是“头-尾”式也可能是“头-头”式排列。处于“笼状”晶体结构时,环糊精分子的空穴会被相邻两侧的环糊精分子所阻挡,形成独立的空穴。在这种排列状态下,环糊精分子可能会交叉排列,处于一种V字形模式(常见于α、β、γ-环糊精)或砖墙模式(图1.2)。 羟烷基三唑基咪唑鎓基双取代环糊精的点击合成(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6930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