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铜绿微囊藻概述
铜绿微囊藻是常见的水华蓝藻,属原核生物界、真细菌、蓝藻门、蓝藻纲、色球藻目、微囊藻科、微囊藻属。铜绿微囊藻细胞大小仅有3至8微米,且其外没有鞘包覆。细胞常聚集成肉眼可见的群落,这些群落本为圆形,经过时间发展可能会产生孔洞并呈不规则形状。原生质体的颜色是浅蓝绿色,但因细胞中具有充满空气的囊泡在光下可能呈暗色,这是光学显微镜下微囊藻的鉴别特征之一。囊泡提供微囊藻足够的浮力,使其停留在有足够光线和二氧化碳提供生长的水层。
铜绿微囊藻较偏好高温,但毒性与最高生长率不一定有关联,在实验室培养中,32C具有最高的生长率,但毒性最强的温度是20C。温度低于15C时其生长会被显著的抑制。铜绿微囊藻对光照度要求不高,较低光照度即可快速增长,光照度2000~6000 Lx适宜铜绿微囊藻快速增殖,在4000 Lx时生长最快。除了毒素外,铜绿微囊藻形成水华时淡水溶氧量的显著降低也会导致水中动物的死亡。
1.5.3 藻类水华
在许多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蓝藻的增殖,常常会形成大量的水华,这不但影响水质,且在某些时期具毒性。蓝藻的毒素是细胞内毒素,当细胞腐败裂解后,毒素被释放到水体中。野生动物、家畜及家禽饮用了含有毒藻及藻毒的水后,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人饮用后也会出现中毒现象,因此当作为饮用水源的湖泊、水库和河流中出现蓝藻水华时,则应引起注意。水华能够引起家畜和禽类中毒死亡以来,已证实有十一多种蓝藻能够引起动物中毒甚至死亡,其中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是形成淡水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故有关的研究较多。铜绿微囊藻的毒素是多肤类的肝毒素,主要引起动物肝脏淤血肿大,并对肝细胞有破坏作用。
1.6 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
1.6.1 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
蓝藻分布广泛,全球各大洲范围内有多达优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过蓝藻水华的发生,存在于蓝藻细胞中的微囊藻毒素,随着细胞的衰老、死亡或溶解会释放到水体中,因此全世界很多地区、国家的天然水体,甚至饮用水中都检测到了微囊藻毒素。自然界中水华暴发时,若无外来影响使其迅速溶解,水体中的毒素含量至多只有0.1~10 μg/L,而细胞内的毒素则会高出几个数量级[26]。大型湖泊、河流中蓝藻释放的藻毒素可被大量水体稀释,但大规模蓝藻水华溶解时,就会使毒素达到较高浓度,造成潜在危害。
1.6.2 天然及水库水体的微囊藻毒素污染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蓝藻水华暴发的面积、强度以及藻毒素含量均在大幅度增长,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这其中,以云南滇池、江苏太湖、安徽巢湖的蓝藻水华污染最为严重。此外,长江、黄河、松花江中下游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武汉东湖、上海淀山湖等几大淡水湖泊、水库中也都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污染并检测到了MC的存在,目前对我国南北几个省市各水体都有不同程度的MC污染,其中以沟塘水、河水和水库水最为严重。Song等[27]于2005年在太湖五里湖和梅梁湾检测的表层水最大胞外MC含量分别为2.71和6.66 μg/L。Shen等[28]报道太湖梅梁湾的微囊藻毒素随时间和营养盐水平的不同有很大差异,胞内毒素最高可达97.32 μg/g干藻。徐海滨等对江西鄱阳湖的调查显示,水体微囊藻毒素最大为1036.9 pg/mL,同时发现鱼体内有素积累。王红兵等曾检测到上海淀山湖水体中MC浓度最高可达55.4 ng/mL。2005年对北京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官厅水库、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水源水样进行藻毒素调查发现,在藻类的高发季节,3个水库水体中均检出MC,其中官厅水库7月份MC最高值达到20 μg/L。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和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分布广泛,毒素组成以MC-RR为主,水库微囊藻毒素含量在0~0.919 μg/L。陈刚等在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江苏海门等地的许多沟塘中检出大量的微囊藻毒素,河水和沟塘水中检出的MC最高分别达1558 pg/mL和300 pg/mL。 四环素对蓝藻的急性毒性研究+实验讨论(6):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