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童年期
处于7-12岁的儿童属于童年期,这一阶段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时期的儿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各种学科的专业知识已经做人的道德品质。儿童的身心都会受到课堂的束缚,这一阶段儿童的任务以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为主,“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处理得当儿童就会满怀信心的拥有一种为了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如果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相对的儿童就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丧失自己的信心,产生自卑感。“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埃里克森1963,第261页)。这一阶段勤奋感的形成是伴随着其他优秀品质一起,不能为了一点就忽视了其他的一个面的品德。一旦渡过这一阶段的危机,儿童就会获得能力的美德。“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文献综述
(5。)青春期
处于12-18岁的儿童属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青春期,由于性发育走向成熟,使得儿童感到不适应。这一时期也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关于我是谁、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的一种稳定的自我意识。个体在青春期会试着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及自我认同感。
(6。)成年早期
18-22岁的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个体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危机不能圆满的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
(三)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自我分化成“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者、评价者和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者、被评价者和被认同者。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在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自我评价为过程,最终实现自我理想。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体统一
自我分化的目的其实就是为达成“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
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为自己设置力所能及的目标。
自我排斥是拒绝接受自己的心理倾向。虽然比较消极,但是自我排斥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个体形成良好品德的必要过程。
青春期自我发展经过自我分化、自我接纳、自我排斥等过程的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
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与童年成长经历的关系(4):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84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