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近视的形成的原理
近视是指眼睛看近处时清楚而看远处时不清楚的一种病理状态。患有近视的人在看远处时,平行于视轴的平行光线通过眼球屈光系统的折射,汇聚在视网膜前,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成像,因此感到模糊,属于一种屈光不正;而在看近处的物体时,像会后移到视网膜上,从而可以看清。近视的人通过眯起眼睛可以限制光线的入射,从而减小像差,使自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因为这种眼只能看近不能看远,故近视眼也称为短视眼。高度近视眼的人因为眼轴过长而成为一些眼病的高危人群,例如视网膜脱落和青光眼。近视在全世界都相当流行,如何预防,控制和治疗近视是当今眼科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在近视眼的发病机理方面仍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即遗传发育和环境两大因素[1]。
2。1 内因
2。1。1 遗传因素
近视已被公众认为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家系调查中,凡是家里父母双方均为近视者,其子女为近视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家系;父母一方为近视者,子女近视率居中;父母均非近视者,子女发病率最低。尤其是对高度近视,表现更是如此,但对一般近视,这一倾向就较为不那么明显。有遗传因素的患者,患病年龄上较早,度数多在600度以上。但也有无家族史的高度近视眼者。高度近视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则属于多因子遗传病。近视遗传的表现型是通过该人所携带的全部基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此外,双生子近视患病率高达40%以上,显著高于非双生子的患病率,这是因为双生子在胚胎发育时期需要将营养分配给两个胎儿,从而引起各胎儿的营养不良,直接影响眼球和巩膜等组织的发育。论文网
2。1。2 发育因素
婴儿因为眼球较小,故一开始均为远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逐渐加长,至6岁后逐渐发育正常。但如果一旦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这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且一般都低于600度。至20岁左右停止发展。如幼年时进展过快,至15~20岁时进展将更为迅速,20岁之后开始减慢,这类近视常高于600度,可发展到2000~2500或3000度。这种近视则称为高度近视或进行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这种高度近视到了晚年可发生退行性变,度数可逐渐减退,但配镜不能矫正视力。个别案例中,有极少数为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有近视眼,其中原理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除此以外,如果孕妇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基本营养成分,对于胚胎的眼球、巩膜等组织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早产也是近视的一个患病因素。从胎儿、婴儿直到成年的过程中,环境也是造成近视的潜在因素。
2。2 外因
外因主要即环境因素。近视是有遗传因素的,但是遗传因素的作用有时被夸大了,这是因为近视是近几十年来才普遍起来的,古人并没有这么普遍的近视。许多人有近视,但是其祖辈并没有近视[2][3]。过度的学习负担,各种电子产品的使用,外加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常常是导致人们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并形成近视的重要原因。
一般认为,过度的阅读及其它的近距离活动给眼睛带来的过度的调节负担,是近视形成的主要原因。正常的人眼在从看远处转变为看近处时,物体在眼中所成的像将后移,从而不再落在视网膜上,人看到的东西是模糊的。因此,为了重新看清楚物体,眼睛需要做出调节,即收缩睫状肌,让晶状体变得更凸,从而形成更强的折射,让物体的像重新回到视网膜上。然而,如果长期近距离用眼,则睫状肌将痉挛,暂时失去放松的能力,从而形成假性近视。如果长此以往,睫状肌的痉挛还可能刺激眼球前后轴的拉长(器质性变化),从而形成无法逆转的真性近视。 南京市某中学学生近视发病率调查及分析(2):http://www.youerw.com/yixue/lunwen_8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