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自动化 >

具有信道衰落的随机系统滤波器设计(2)

时间:2018-08-27 11:50来源:毕业论文
滤波理论经历最初的最小二乘法,到后来的Wiener滤波及Kalman滤波,再到现在的鲁棒滤波,渐渐走向完善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确定性系统的线性滤波理论


滤波理论经历最初的最小二乘法,到后来的Wiener滤波及Kalman滤波,再到现在的鲁棒滤波,渐渐走向完善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确定性系统的线性滤波理论已日臻完善,出现了鲁棒滤波、滑模控制、预测控制、保性能滤波与控制及无源控制理论等。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真实系统的复杂度,对实时控制系统的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发展实时系统的滤波与控制技术。因此,研究系统在各种非线性、随机性方面的滤波是一个活跃的领域,出现了一些成果。
1.1.1 滤波理论的发展历史
滤波理论最早是在1975年Gauss提出的。他用最小二乘法研究行星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滤波理论。最小二乘法有这样的优点:对普通的状态估计问题,不需要求出滤波误差系统的表现,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缺点是只能估计已知的常值向量,这些常值向量是确定性的;无法估计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随机向量;预期的性能指标只能保证测量得到的估计均方差之和最小,不能保证被估计的误差值达到最优化;而且状态向量的估计精度不高。即便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最小二乘法对滤波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国需要发展军备的实际情况,Kolmgorov、Wiener创造性地建立了最优线性滤波理论,即Wiener滤波理论。经典的Wiener滤波针对的是平稳随机系统,需要在频域中计算谱密度、分解相关的频谱和展开传递函数的分式。它适用面很广,不管平稳随机系统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标量还是矢量,都可以使用。但是除了计算复杂,要求广义平稳的系统过程,已知统计特性的输入之外,最明显的缺点是要把全部观测的数据进行保存,以进行实时计算,因此很难用于实际动态的随机系统。
20世纪60年代以后,Kalman提出了著名的Kalman滤波理论,并由Stanley Schmidt首次实现,成功运用在 Apollo计划中,深刻表明了Kalman理论的实践性和有效性。Kalman滤波是用一个状态方程和一个测量方程来表述线性的动态系统,并在相关的指数均方差最小的情况下,推导得到了滤波的递推算法 。1961年,Kalman和R.S.Busy尝试把先前的滤波理论推广到连续系统中,得到了著名的“Kalman-Busy滤波理论” 。Kalman-Busy滤波理论成功改进了Wiener理论,将滤波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Kalman滤波优化了计算,避免在频域中对信号进行分解,精确、可靠;这种设计方法采用递推形式,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时变系统,计算量和存储量都比较小。然而,标准的Kalman滤波要求的系统数学模型是精确已知的,而且外源噪声是已知统计特性的,这使得Kalman滤波器的使用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Kalman滤波法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致力于最小化估计误差,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滤波理论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Kalman近似模型带来的精度问题,研究者们突破性发展了鲁棒控制理论。G.Zames首先提出基于范数最小化的鲁棒 控制问题,它充分考虑到实际系统中的各种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选取最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外界噪声,从而尽量避免各种影响,更好地估计系统的状态。自从鲁棒控制理论被提出后,马上成为研究的热点,成为又一个影响深远的滤波理论。 滤波法是对Kalman滤波法的补充,采用的数学模型中含有范数有界不确定。它的优势是:对系统的不确定性有很强的鲁棒性;不用关注外部噪声特性,对外部噪声的特性没有任何限制。随后,这种方法就被用于最优估计和追踪定位中,而后学者们提出把 理论用于随机系统,即随机 控制。基于不同性能指标,出现了鲁棒 滤波、鲁棒 滤波、鲁棒 滤波、鲁棒 滤波等 。 具有信道衰落的随机系统滤波器设计(2):http://www.youerw.com/zidonghua/lunwen_2198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