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自动化 >

40mm埋头弹随行装药内弹道模型及数值模拟(2)

时间:2022-08-18 22:53来源:毕业论文
30 5。1 随行装药的比较 30 5。2 能量参数变化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2 5。3 火炮结构及装填诸元变化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43 结 论 48 致 谢 49 参 考 文 献 50

30

5。1  随行装药的比较 30

5。2  能量参数变化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32

5。3  火炮结构及装填诸元变化对内弹道性能的影响 43

结  论 48

致  谢 49

参 考 文 献 5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埋头弹(Cased Telescoped Ammunition,CTA)顾名思义,即为弹丸“埋”在药筒内部的弹药。它采用嵌入式装药结构,将弹丸完全地缩在药筒内部。除弹丸所占据空间外,药筒内部其余空间均装填发射药。这种设计使埋头弹药的长度大大缩短,节约了弹药存储空间,从而使得装甲武器储藏弹药量显著增加。且其规则的圆柱筒状外形简单整洁,便于装载运输,更有利于设计出结构功能更加良好的供弹结构,同时还能有效利用旋转药室结构和“推抛式”工作原理,一次性完成供弹、退壳动作,缩短射击时间。论文网

图1。1  埋头弹药

与常规弹药相比,埋头弹除了具有以上优点外,还存在发射原理和发射技术的不同。

埋头弹的发射原理是[1]:采用旋转药室技术,首先药室向右旋转90°直至与身管垂直,供弹机构装填弹药;弹药装填到位后,药室再次旋转90°与身管重合,进入发射状态。埋头弹发射时采用两次点火的方式,首先,底火被击发,产生的底火射流通过中心传火管向附加点火药传递,并将其点燃,此为一次点火;然后,由底火射流与附加点火药燃烧而产生的火药燃气共同推动缩嵌在药筒内部的弹丸,使其沿导向管运动,直至弹丸的弹带到达身管膛线起始处,因弹带的直径略大于身管膛线处的炮膛直径,所以弹丸停止运动。此时,火药燃气引燃装填在弹丸周围的主装药,此为二次点火。主装药燃烧再次产生火药燃气,大量燃气及能量推动弹丸挤进膛线沿身管运动直至到达炮口,此时内弹道过程结束。发射过程完成后,药室继续旋转90°,供弹机构重新装药,同时新装入的弹药将前一发药筒顶出,进入下一次射击状态,至此完成一次射击循环。

整个发射过程中由于药室的不断旋转,药室与身管之间不再像传统的火炮一样构成一个整体,而是单独的一个部分,因此存在旋转药室与后端炮尾发射机构和前端身管连接处的高压动态密封问题。鉴于火炮射击时膛内压力可高达近400兆帕,传统的工程密封技术无法适应这一高压,因而对此问题采用浮动密封原理来设计出一种自紧式密封结构,在连接部分加密封环,高温时它的径向膨胀可以有效阻止燃气泄流,从而实现良好密封。

由发射原理可以看出,埋头弹的发射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1]:二次点火技术、旋转药室技术、高压动态密封技术。

二次点火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设置附加点火药的装药质量、选药形状,以及底火——附加点火药——主装药这一点传火结构,较好地控制了弹丸在导向管内运动的随机性,从而有效保证了内弹道过程的稳定性,对改善内弹道性能有所帮助。同时旋转药室技术、高压动态密封技术又保证了供弹、闭锁、密封和退壳功能可靠,整体性增加,射击动作协调一致,射击时间大幅度缩短,火炮射速有效提高,加之埋头弹技术埋头弹技术的使用仅改装更换发射系统就可以实现,原有武器装备其他部分无需改变,即更新换代成本低,因此埋头弹的设计理念广为认可和使用。 40mm埋头弹随行装药内弹道模型及数值模拟(2):http://www.youerw.com/zidonghua/lunwen_9802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