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铅污染来源 1
1。1。2 铅污染危害 2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 3
1。2。1 分子印迹技术发展历程 3
1。2。2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 4
1。2。3 铅离子印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6
1。3 分子印迹技术展望 6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7
第二章 实验方法 9
2。1 实验设备和材料 9
2。1。1 实验所需设备 9
2。1。2 实验所需材料试剂 9
2。2 制备铅离子印迹多孔材料 10
2。2。1 印迹材料制备过程 10
2。2。2 洗脱模板离子 11
2。2。3 非印迹材料的制备 11
2。3 饱和吸附实验 11
2。3。1 铅离子工作曲线制作 11
2。3。2 铅离子吸附实验 12
2。4 pH 值对印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 12
2。5 吸附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13
2。6 选择性吸附实验 13
本章小结 13
第三章 探究分析 14
3。1 扫描电镜表征分析 14
3。2 Pb2+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机理 15
3。3 饱和吸附实验 16
3。3。1 铅离子浓度工作曲线 16
3。3。2 饱和吸附数据分析 17
3。4 pH 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18
3。5 探究吸附时间对吸附效率影响的机理 19
3。6 选择性吸附实验分析 20
本章小结 22
结 论 23
致 谢 24
参考文献 25
第一章 绪论
1。1 铅污染现状
1。1。1 铅污染来源
铅,元素符号 Pb(拉丁语 Plumbum),原子序数为 82,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 最高的稳定元素。其密度为 11。3347g/cm3(20℃),默氏硬度为 1。5。与大多数金属相比, 铅的熔点较低,为 327。5℃。铅在地壳中的分布十分广泛,但仅有极少量的以天然铅的 形式存在,主要还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方铅矿(Pb S)及白铅矿(Pb CO3)这两类 矿脉中,从中提取方便且加工较为容易。加工好的铅金属,质地柔软,且有较高的延展 性,抗张强度小。铅为银白色重金属,未加防护直接与空气接触时,铅表面易被氧化从 而失去光泽而变黯淡。铅在硝酸、热硫酸、有机酸和碱液中可以溶解,但不溶于稀酸和 硫酸。铅通过化学反应能形成高铅酸的金属盐,也可以反应生成酸性的铅盐[1]。在自然 界,铅有 4 种稳定存在的同位素:铅 204、铅 206、铅 207 和铅 208,它的放射性同位素 种类较多,有 20 余种。铅很容易被氧化。铅通常看起来是灰色,是由于它在空气中, 很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灰黑色的氧化铅,光泽渐渐变得暗淡。同时,这层氧化铅 形成一层致密的薄膜,防止内部的铅进一步被氧,且铅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铅不 易被腐蚀。 铅离子印迹多孔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2):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10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