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材料科学 >

纤维状介孔二氧化硅的pH值响应(2)

时间:2019-08-03 10:20来源:毕业论文
2.4.1 MSNs及pH响应性MSNs微球的药物担载 17 2.4.2 药物释放试验 18 2.5 材料的细胞毒性及抗癌实验 18 2.5.1 细胞毒性实验 18 2.5.2 细胞粘附实验 19 2.5.3 载药微球抗


2.4.1 MSNs及pH响应性MSNs微球的药物担载    17
2.4.2 药物释放试验    18
2.5 材料的细胞毒性及抗癌实验    18
2.5.1 细胞毒性实验    18
2.5.2 细胞粘附实验    19
2.5.3 载药微球抗癌实验    19
3 结果与讨论    20
3.1 MCP的制备及基础物理化学性能    20
3.1.1 环境响应型MCP的制备    20
3.1.2 MSNs及MCP纳米微球的微观形貌    20
3.1.3 X-射线衍射测定MCP的介孔结构    22
3.1.4 红外光谱测试    22
3.1.5 微球的表面电荷    23
3.2 MSNs和MCP的载药及药物释放行为    24
3.2.1 CS的修饰对MSNs载药性能的影响    24
3.2.2 CS的修饰对MSNs释药行为的影响    25
3.4 细胞试验讨论    27
3.4.1 细胞毒性实验    27
3.4.2 CS修饰前后MSNs的蛋白吸附    28
3.4.3 载药微球的抗癌实验    29
4 结论    31
致谢    32
参考文献    33
1绪论
1.1 肿瘤的靶向治疗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数据表明:肿瘤在我国已成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根据肿瘤的病理分析可知,肿瘤的发生主要跟基因突变控制的细胞周期有关。与正常细胞相比,肿瘤细胞具有以下四种重要的特征:接触抑制作用丧失、无限增殖的效果明显、入侵正常组织的能力显著、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至今为止,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传统放射、化学治疗以及生物治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以化学治疗为例,患者一般通过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等方式进行给药,抗癌药物经血液循环分布全身,在机体内达到一定血药浓度之后,杀死癌细胞并产生治疗效果,从而使患者逐渐康复。但是化学治疗属于非靶向机制,不能定向的将抗癌药物抵达病灶组织,因此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伤害正常的组织细胞,尤其是生长相对旺盛的细胞(例如小肠内皮细胞和骨髓细胞),从而产生严重毒副作用,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癌细胞失去免疫控制,继而加速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2]。因此,必须提出一种靶向机制治疗机理,使得药物在达到病灶组织之前实现药物的零释放,并且能够准确地富集到肿瘤组织细胞附近,杀死肿瘤细胞,以减少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坏。目前主要有三种靶向治疗机理:
第一种是被动靶向机理,这种机理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利用肿瘤组织的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即EPR效应,选择性地将药物分子传输到肿瘤组织部位。经过大量研究表明,正常组织血管壁中的内皮细胞之间的距离比较小,约为2 nm。而肿瘤组织中血管壁的内皮细胞之间的距离则要大得多,往往都在l00nm以上[3]。因此粒径在几十到100nm左右的纳米粒子,在血液循环时就不会渗透到正常的组织中。而到达病灶部位时,纳米粒子则能够很容易地穿过肿瘤组织的血管壁,从而进入到病灶部位。同时由于肿瘤组织周围的淋巴排除系统很不完善,这样就使得纳米粒子很容易富集在肿瘤部位而不会被清除到体外。通过静脉注射的纳米粒子在血液中循环24-48小时后,可以实现在肿瘤组织部位较高浓度的富集,达到正常组织中浓度的5-10倍左右[4]。
第二种是主动靶向机理,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将特定的担载抗癌药物的载体输送到病灶部位,从而形成对病灶的定向治疗。尽管被动靶向治疗是纳米药物传输体系应用普遍的一种机理,但是ERP效应随着不同病人以及肿瘤种类的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甚至对于同一个肿瘤来说,不同的区域也会如此。为了克服被动靶向的这些缺陷,主动靶向机理便开始被提出来。与被动靶向不同的是,主动靶向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特异的识别配体,该纳米粒子在肿瘤组织间隙中会停留较长的时间,最终的结果是药物在肿瘤组织细胞内大量积聚。 纤维状介孔二氧化硅的pH值响应(2):http://www.youerw.com/cailiao/lunwen_3666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