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最大贡献,还是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原则。1917年初,他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根据这个原则,蔡元培就职不到十天,就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由上海迁到北京。蔡元培又聘请李大钊为北大图书馆主任,胡适为文科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哲学门主任,钱玄同为文科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教员,刘半农、周作人为文科教授。鲁迅此时在教育部任职,但和北大教授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些人都是《新青年》的主要编纂者。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强大阵营。《新青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扩大了它的政治影响。
同时,蔡元培还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但思想保守的教授,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崔适等。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北大的保守派营垒。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新旧学者,尽管在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尖锐对立,但并未因此产生个人恩怨。陈独秀赞同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崔适等人都有讲学自由;同样,当陈独秀后来在五四运动中被逮捕后,刘师培也率北大及各界人士约四十人联名致函京师警察厅,要求保释陈独秀。
在兼容并包的思想原则下,北大学术空气十分浓厚,学生思想十分活跃,各类社团纷纷成立,激进的、保守的都有。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中国文化、思想界也爆发新旧思想大论战。1918年底到1919年初,保守势力纷纷出来抨击新文化运动。比较著名的是林琴南(林纾)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叫《荆生》。小说塑造了一个叫荆生的“伟丈夫”,另有三位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田其美(陈独秀)、金心异(钱玄同)、狄莫(胡适)。荆生把三人斥责一番后,将他们赶走。
在保守势力的进攻面前,新文化运动也进行了反击。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回答了保守势力的挑战。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用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用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通过论战,新文化运动得到更大的发展,并且开始把反对封建文化和反对军阀统治的斗争结合起来。
3。主义传入中国
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王韬将有关报导编成《普法战纪》一书,其中介绍了巴黎公社的有关情况。1899年,在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上,刊登了一篇《大同学》的文章。该文作者是英国人颉德,译者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中国人最早谈到的,是梁启超。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发表《进化论者颉德之学说》,文中附带提到。1905年,朱执信介绍了、恩格斯生平,介绍了《党宣言》的一些要点,以及《资本论》的剩余价值学说。一些无政府主义派别,也介绍过主义。北洋军阀主要有( )三支势力 :A 。吴佩孚B 。孙传芳C 。张作霖
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后。特别是李大钊的几篇文章,比较有名,象《法俄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
北洋军阀主要有()三支势力(13):http://www.youerw.com/fanwen/lunwen_15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