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提出工人阶级应当努力争取对民主的领导权问题。受国际的影响,大会对国共两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作了片面的估计,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势力”,“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之领袖地位”。大会对国民党内的复杂情况和日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估计不足,多少种下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根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三大以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大大加快。1923年10月初,应孙中山的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不久被聘为政治顾问。国民党的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团成员。大会审议并通过了鲍罗廷起草、瞿秋白汪精卫翻译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会后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党在民主阶段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会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员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林祖涵、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共10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是孙中山晚年推进中国的一大功绩,也是中国党实践民主纲领和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实行国共合作,既是国共两党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共同需要,也是两党各自发展的需要。
二、国共合作建立后新局面的形成
国共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力量,很快开创了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局面。
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党发生了新变化。改组以前,国民党的组织只在广东、上海、四川、山东和海外存在,其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狭小的上层社会,缺乏下层的群众工作。党员加入国民党后,在各地积极帮助创建和发展国民党组织,使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大发展。说过:“当时,国民党不但思想上依靠我们,复活和发展它的三民主义,而且组织上也依靠我们,在各省普遍建立党部,发展组织。”“当时各省国民党的主要负责人都是我们的同志”,“是我们党把青年吸引到国民党中,是我们党使国民党与工农发生关系。国民党左派在各地的国民党组织中都占优势。国民党组织得到最大发展的地方,也是党员最多的地方。”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国共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1924年7月,在广州沙面租界爆发数千名工人参加的政治大罢工。192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总工会。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党人彭湃、阮啸仙、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2):http://www.youerw.com/fanwen/lunwen_155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