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然,2011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杨利润,在李龙教授的指导下选择了课题“我国早期对计算机的研究与引介”,她查询到的数十种中国早期学术刊物,包括《科学》、《科学画报》、《科学时代》、《科学杂志》、《东方杂志》、《电世界》、《中国的空军》等,表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已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广泛地介绍给国人。1945年12月,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与播音专修科孙明经就将布修(W·布什)“计算机的未来应用”作为“电影工程”课程教材,还在《电影与播音》月刊上登载。
1951年,钱三强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所长,他将原子弹和计算机的研究工作放在一起考虑。随着国家对核武器研究的重视,一批数学家也转移到核武器和计算机、计算数学研究领域。1953年,在数学所与华罗庚先生合影的8位年轻数学家,就有王传英、孙和生、秦元勋等3位转到核物理研究,还有一位许孔时转攻计算数学。
1953年夏,华罗庚先生和科学院数学所的年轻人。左起,王传英、杨明洁、王元、何善堉、李开德、许孔时、孙和生、华罗庚、秦元勋、万哲先、关谷兰,此刻数学所的计算机组已经开始工作。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标准答案: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
中关村第一楼(1954—2016),中科院物理所大楼,又称“原子能楼”,大楼西侧曾安装一台103电子管计算机。
1954年,钱三强将华罗庚先生在中科院数学所成立的计算机组,转到物理所,成为五三组。直到1956年,依据十二年科学规划和紧急措施,中科院计算机开始筹备。在这之前的1955年8月,物理所的全体合影,是一张唯一的中国核科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的合影。
1955年,物理所合影局部:右部:二排左一范新弼,右一吴几康。左部:二排左起,黄武汉、夏培肃、彭恒武、赵忠尧、王淦昌、钱三强、李毅、杨承宗、何泽慧、陈芳允、杨澄中。
这张照片于1955年8月,在“物理所”大楼南侧拍摄,与钱三强、赵忠尧,随后就隐身埋名的邓稼先等核物理学家并肩而坐的也有夏培肃、吴几康、范新弼等计算机科学家。它记忆了中国“两弹一星”与计算机的共同起步,也见证了核科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的友谊。当年8月初物理所党委李毅才从中南军区调任过来,合影时他还戴着解放军符号,所以照片是在8月中旬至9月27日授衔典礼之前拍摄的。(可惜,至今未找到原照。)
计算机为核武器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事例,就是1965年底,核科学家于敏率队在上海华东计算机的“百日会战”,一举突破氢弹理论模型(见《于敏率队在华东计算所的“百日会战”》)。遗憾的是,自那以后计算机科学家虽然也有过与核科学家的合作,却再也没有过集体的合影。
1964年10月16日,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天,华东计算所的J-501计算机通过中科院鉴定,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右三)。此前,该机已提供原子弹研究工作半年之久。
我们是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要艰苦奋斗,但是也要有科学精神,要有科学态度。等老一代领导人就做出表率,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吴几康等科学家指出电子计算机已成为工业先进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必需的计算工具。计算机先后列入科学远景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计算机成为“国之重器”,从电机、汽车、企业管理等专业抽调上百名学生转到计算机和计算数学专业。当然,计算机是科学,是公开的,要展览,要科普;而具体的安排和进度,是机密,当然不为外人所知,不轻易示人。 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2):http://www.youerw.com/fanwen/lunwen_156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