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与生活的疏离。
实行新课改以来,思想品德课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教师通过教学培训,如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等多种形式的洗礼,在教学理念上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具体到真实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常态化课堂的氛围远不如公开课上精彩,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难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设置也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建构,如此以来,给学生传递的信号就是进入课堂就是学习知识的,走出课堂那才是的生活,结果,我们的课堂和生活就会出现割裂的状态。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思想升华的过程。我们教学的三文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处于首位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升华引领,极其重要的。
此外,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中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用政治教育代替品德教育。教师在教授法律和国情教育这两个模块的时候,教师极易陷入到这这种政治说教的模式。政治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他不能够替代品德教育。品德教育应该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一个人的品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他/她的行为,学生品德的发展状况应是我们我们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关注点。
第三,知识与学生行为的疏离。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区别在于,思想品德课对于学科的知识性要求的不是很显著,与之相应,思想品德课不应该过分的追求知识和条目的掌握,而是应该把这种认知化作为情感的自觉,引导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封闭变为开放,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感受“德”的表现,体验“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规范,内化“德”的法则。[2]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教养,将来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深远意义所在。但是,我们在教学一线所看到的恰恰相反,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都是死板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知识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真正的行为。这就意着,知识教育与学生选择的疏离,已经导致教学实际与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的背道而驰。
二、造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原因
造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疏离的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这些原因无外乎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的课程观念陈旧。
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总导演”,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传达的一个最基本的精神,就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落实到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重点,则是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把思想品德知识融入到学生对生活实际的解读和感悟中来。然而从我们了解到的教学实际来看,多数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从知识到知识,从抽象到抽象,缺乏对学生学习个体性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注,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可取的,举例来说,心理健康之道和道德知识本就是生活的结晶,但是,如果教师单纯的把他们作为知识来进行传授,不把他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去理解,或者根本不顾及他们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的话,那么,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也可能只是一些僵化、虚浮的东西。
其次,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过度。
在实施新课改之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新课改之后,很多地区都做了很多的尝试,就江苏省徐州市来说,对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5年,2003年江苏省进入了新课程改革,2005年徐州市开始使用新的教材,面对新的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本,学校组织老师一起研究现有的教学模式,反思这些模式是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类比、分析。第二阶段是2010-2013年,这一时间段,在全国各地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徐州十三中提出了“四环优尔步”的教学新模式。“四环”即“课前导学、课中合作、课后三清、家校一体”,“优尔步”指“展示目标、学生自学、展示演练、教师精讲、总结评价、当堂检测”,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对课堂效果的监控和反馈。第三个阶段是2013-现在,徐州开始推行“学讲”计划,即学生要学进去,再讲出来。在新课程改革强势推行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多媒体技术也都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这些无疑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过度的去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课堂效果却忽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去继承的一些求真务实的方法。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转向(2):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37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