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发展倾向,这不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而是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儿童社会化的三大机制,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出现正是与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这三方面有关。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在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家庭生活都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思想道德各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他们通过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教育的氛围来引导教育孩子,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正面的积极行为。而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家庭的道德教育几乎是不存在的。
首先,亲子之间缺少沟通,父母的榜样作用空白。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一年中难得与孩子相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生疏感,而且每次逢年过节的短暂相聚也没能和孩子深层次的对话谈心,导致他们的亲子关系趋于冷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着榜样示范的作用。而正处于成长启蒙关键时期的农村留守儿童就因为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无法体会到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及对其思想道德发展的指导教育。
其次,家庭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育方式过于单一。这体现在农村家庭对儿童的教育认识浅薄,观念落后。农村的文化贫困及现实的教育环境使得年龄偏大的祖辈们对儿童的学习有着“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意识,使得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同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孩子的教育投入看成一种利益性的投资,并想着孩子能早点参加社会而给予利益上的回报。
最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对留守儿童缺于引导管教。多数的监护人由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对留守儿童的的管教过于宽容,不分是非对错,过于袒护,忽视对孩子辨清是非能力的培养。有些家长更是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将粗鲁当做严厉,使得孩子产生抗拒的心理。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宠溺,使得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这些教育使得孩子的良好道德的培养受到阻碍。监护人对孩子管教的疏忽使得孩子的某些错误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而产生日后的行为失范等问题。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不协调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校的思想道德教对儿童的个性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的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当前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来讲,农村学校的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和形式,注重学习成绩,没有开展多样化的道德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首先,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如今的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农村留守儿童对道德教育的发展需求,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培养分割开来。
其次,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实际,德育目标的制定上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道德的特点,没有成为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的一种实践指南。
最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道德知识付诸于实践。然而因为缺乏课外活动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行为并不是按照课堂上所学的道德知识所指导,而是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习惯性的反应。黑格尔说过:“人的真正的存在是在他的行为。” 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光靠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探究(3):http://www.youerw.com/faxue/lunwen_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