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4994字】

时间:2023-03-01 19:04来源:毕业论文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4994字】

摘要: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区域性公共问题急剧滋生起来,由此引发新型的治理形态__区域公共管


摘要: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区域性公共问题急剧滋生起来,由此引发新型的治理形态__区域公共管理。区域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的刚性桎梏,摒弃狭隘的行政区行政的种种制度缺失,建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基论文网础和政策框架。因此,文章分析了区域公共问题的滋生及其成因,剖析了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并探讨了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区域公共问题;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制度创新

从历史的层面说,自伍德罗?威尔逊(Wilson,1887)以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拥有自身合法地位的社会科学,在其百多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始终不乏各种争奇斗妍的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甚至出现理论丛林“的局面;而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也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公共管理环境的权变需求,也为了更好地体认公共管理这门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特色,本文作者在国内公共行政学界率先对区域行政“和区域公共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①。现在看来,伴随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滚滚而至,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化“和无界化的态势更加明显,一种有别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管理)。国家公共管理。地方公共管理的区域公共管理,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区域公共管理面对和要解决的是区域性公共问题,因而它区别于传统的行政区行政“②,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诉求。

一。区域公共问题及其成因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滋生了大量宏观和中观的区域公共问题。自二战结束以来,公共管理所面对的世界景象和社会生态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嬗变。当前,人类更是全面过渡到一个全球化和区域化齐头并进又交相辉映的时代。在全球化和区域化浪潮突飞猛进的时代,诸多的因素和复杂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诱发甚至引爆了大量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和中观区域性公共问题“。一方面,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民族国家间的区域化已经由传统的浅表一体化“向深度一体化“①。封闭式区域化向更具开放性的区域化模式转变,加之作为政治目的的区域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洲际内跨国间的宏观区域性公共问题明显增加。诸如相互贸易与投资。国家安全。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国际恐怖主义治理等跨国性公共问题,依靠民族国家的内部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必须寻求洲际区域内大部分国家甚至所有国家的集体决策和协调行动。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使得由若干毗邻国家或地区结成的次区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由此滋生了更多难以回避的中观区域公共问题,如新柔廖“次区域(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毗邻区域)的合作供水问题,图门江流域“次区域(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毗邻区域)的经贸关系。公共安全。政治合作问题,澜沧江湄公河地区“(大湄公河流经的中。越。缅。老。柬。泰等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合作,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次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公共卫生和危机管理。政府协调等问题。

(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催生了诸多区域公共问题。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中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惟一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缺少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因此,社会公共问题往往被禁锢于行政区划内部,通过内向型行政方式予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的分权化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迫切要求有一个全国一盘棋“的统一市场环境;而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宣告中国的市场经济必须与国际市场机制接轨,需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从集权与分权的政治逻辑来看,市场经济下中央政府实行经济性分权政策是好事,它能够诱发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的慢慢形成,有利于调动地方行动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进程的滞后,加之尚未顺利实施行政性分权的配套改革,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催生了诸多新型的社会公共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和政绩主义。地方政府间的恶性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等。市场化进程中催生的这些问题,不仅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刚性束缚,扩散和蔓延到由多个地区组成的某一经济区域,而且还超越了计划体制下那种由上至下的政府治理能力域限,衍生为区域性公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行政区行政的僵化法则已经力不从心,迫切呼唤区域公共管理这种治理新机制的诞生。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棘手的区域公共问题。近2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速度在迅速提升,由此引发了社会公共问题的空间重组和空间集聚,其结果也萌发了复杂的区域公共问题。主要表现在:1。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农耕历史的国家,目前占社会六成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村城市化的压力巨大,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也任重道远。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与乡村两种不同政治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着短期难以弥合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差异,进而需要两种功能区域之间进行制度协调。制度创新。制度重构的问题。从这一视角看,转型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非常值得区域公共管理开展长期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探究,比如假性城市化“现象。城中村“问题。农民失地问题。村改居问题。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等等。2。行政区划变革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几千年来,行政区划的调整更迭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多股动力的促动下,行政区划的变革与调整尤为频繁。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区划变革已经成为政治权力和治理权限在区域空间上的较量和政府体系内部的再分配过程,其中隐藏着多维的利益博弈关系,牵涉到公共管理的深层次症结。因此,需要加强公共管理学科视野的研究。3。流域治理问题。从自然区域的角度看,流域是一种整体性极强的区域,流域内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联极为密切,特别是上下游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但是,从行政区域的角度看,流域又是不完整的,它往往被不同的行政区域所分割。特别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压力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俨然成为流域内利益独立的博弈主体。因此,流域治理的公益要求(如环境保护。产业协调。城市规划等)与地方政府的功利动机(主要是经济发展。财税指标。后发困境等)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甚至冲突。总之,流域治理引发的区域公共问题甚为棘手但又亟待解决。(四)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公共问题日益加剧。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理论视角来看,从清末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到建国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近代以来的百多年间,的现代化事业历经艰辛,迄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毋庸置疑,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因而与西方发达现代化诸强相比,的综合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仍基本处于经典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再现代化“甚至超现代化水平相比,更有天壤之别。尤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严重非均衡发展的国家,其内部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在空间区域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由此产生一系列事关国家或地区发展前途的区域公共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1。国内的东。中。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明。社会发育。竞争优势等方面差距明显,形成发达区域。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发展鸿沟。2。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一些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出现滞胀和结构性萧条的发展困境,已经凸显出问题区域“的态势。3。老。少。边。穷的地区现代化水平不容乐观,与沿海先发区域间有差距扩大的马太效应“趋势。4。沿海一些发达省份的内部区域发展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较为明显。笔者认为,从中国内部的区域发展与公共管理的互动逻辑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21世纪中国公共管理面对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处理和解决好了上述一系列区域性公共问题,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就不再遥远。二。区域公共问题管理中政府制度的缺失就目前来看,对于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无论是公共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缺乏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操作策略;而最为关键的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难以胜任区域公共问题的合法。合理和高效治理。这些缺失主要是:(一)行政区行政的治理思想根深蒂固。众所周知,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传统和大一统“治理意识,对于社会公共问题的管理,历代统治者习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几十年的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更是强化了国家简单化“的治理理念。如果从治理的技术层面来说,政府传统的这些治理特质,可以概括为行政区行政“。所谓行政区行政,简单地说,就是单位行政区域界限的刚性约束,民族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在一种切割。闭合和有界的状态下形成的政府治理形态。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政府治理的社会背景看,行政区行政适应了农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封闭社会和自发秩序的产物。它发轫于农业社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契合了政府专制统治的传统。自工业社会以来,韦伯的现代理性“而构建的稳态的科层制“结构,更是使行政区行政模式的封闭性和机械性发挥到了极致。2。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根据行政区划的人为切割来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内向型行政“或闭合型行政“模式。内向型行政模式从根本上讲是画地为牢“和各自为政“的,甚少关注行政区划边界或跨行政区域的区域公共问题“。3。从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上看,行政区行政是一种垄断型统治行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管理国家和地方行政区域内部公共事务的惟一主体,政府成为万灵和万能的全能“政府,可以预见和处理所有社会公共问题,制定各种公共政策并监督其执行,从而包办和代办了单位行政区域内部的大小公共事务。4。从公共权力运行的向度上看,行政区行政模式强调政府管理权力运行的单向性和闭合性。也就是说,根据科层制“所内蕴的层级分设和层级节制的基本法则,政府公共管理权力在行政单元内部的日常运作是自上而下的和单向度的,由此形成一种单一权威中心的金字塔“式闭合结构。特别是在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由于一贯坚持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原则,这使得按行政区划切割的地方政府,必须严格遵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博弈规则,很难自觉生成一种地方政府→区域公共管理共同体←地方政府“的谈判协调的制度安排。5。从公共问题治理的层次设计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层次设计是行政区行政的基本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将国家内部的社会公共问题切割为若干层次,进而设计机构类同。职能重叠的等级治理架构。很明显,那些跨越这些等级层次的外溢性区域公共问题,不在等级制治理的层次设计视野之内。

(二)现代区域政策框架尚未成形。区域公共问题的治理,特别是国内区域问题的治理,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有的放矢的一整套区域政策作为保障框架。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过多次区域范围的划分,也先后实行过区域均衡发展。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和梯度发展等多种发展战略,投入了大笔公共财政资源。但是,区域发展的公共绩效一直较为低下,达不到政策设计时的理想目标。其中的症结何在?有学者认为,中国迄今为止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是区域发展一直走不出恶性循环的主要根源[1](P540)。其理由是:1。中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基础,比如区域政策实施机构不是立法的产物,没有专门负责区域政策的职能部门。2。不存在可供区域政策利用的区域划分框架,比如中国的区域划分都是草率。笼统的,范围太广,不具有实施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区域政策工具残缺不全,除扶贫政策外,缺乏针对问题区域的政策。4。缺乏有效的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较为实际地揭示了区域政策的误区和问题。中国确实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区域政策。这是因为,欧美国家的区域政策有一个良好的公共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成熟的市场经济。宪政法治。有限政府。公共治理的多元机制等),而中国的区域政策过程,由于长期受人治行政。集权体制。全能政府。扭曲市场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难以有完善的制度基础。设计精细的区域划分框架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有效的区域政策监督与评估机制等。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的部门分割“。政策的相互打架“症状就成为中国区域政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1][2]下一页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499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353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