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现代化的推进。改革的深化,都伴随着社会风险的产生。而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也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目前的社会公共舆论空间是一个多元。复杂。动态。开放论文网的系统,舆论的发展是一个融合了社会。技术。文化。政治等多个面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微观层面的影响,也包括中观层面。宏观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使的舆论空间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面向,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都反映了互联网上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意见。观点。态度,有时两者也被混淆使用,但许多研究者都指出,两者之间是存在显著差别的。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一定时期和互联网空间内,对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尤其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以及意见的总和①,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②。史波认为,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在主体要素。形成时间。显隐属性和量质特征上都存在显著的区别。他认为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民,而网络舆论的主体有官方和公众之分,舆情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而舆论则是在舆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网络舆情并不一定和网络舆论一样是公开表达的,常表现出一定的内隐特征,并且具有分散性和易变性,而网络舆论则是集中稳定的③。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而并非公开表达的。集中稳定的舆论。之所以选择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变,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来网络舆情的作用日益凸显,对政府执政。公共管理及民众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另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也是集中反映舆情的窗口,通过研究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可以更好地把握舆论的风向标,把握民意,引导舆论,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二。影响舆情演变的要素分析
舆情(包括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关键性因素:主体。对象。本体。媒介及过程,这五要素对于一个舆情事件的形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舆情主体主要指公众,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指网民,它是舆情产生的直接因素,没有公众或网民,便不会有舆情。而公众不同于人群,虽然两者都是自发形成的,结构较为松散,但舆情主体的公众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参与讨论。交流。舆情中的公众因对事件理解的角度。掌握的信息及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层级性。
舆情的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件,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本体是指网民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等的总和。由于网民数量庞大,各种不同情绪。观点等相互交错,使得网络舆情更加错综复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首先,网民的态度。观点要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如此才能形成一定的强势意见,代表网民的总体意见;其次,网民的态度。观点具有极性,大致可分为支持。反对。中立三种。这两方面在舆情的动态系统中都是不断动态变化的,网络舆情也在这种变化之中发生。发展。
媒介是指主体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时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来传达观点或看法,网络舆情的主要介质为互联网。互联网既给个人提供了传达信息。发表看法的渠道,又形成了一个主体间可以相互讨论的空间,这一点对于舆情的形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在舆情形成的过程中,需要这些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互联网则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自由讨论的空间。最后是过程,过程主要是指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它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这些规律,就能把握舆情发展的特点,科学地研判。预测。引导舆论。
三。公共事件舆情的演变基本过程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突然爆发,它需要一定的触点和条件,这些触点和条件既影响了舆论的形成,也影响着舆论周期的长短。关于舆情周期的研究尽管不尽相同,但大致包含发生期。扩散期和消退期三个阶段。
在舆情的发生阶段,舆情的触点主要是外界环境与舆情的对象。外界环境包括宏观的社会心态的变化。网民群体的构成。网民的价值观等,但导火索却是舆情对象,即公共事件本身。互联网上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进入网民的视野。只有那些对网民来说很重要,并且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刺激性的事件才有可能吸引网民的眼球。
在舆情的扩散阶段,舆情的演变比较复杂,话题要具有足够的争议性才能够持续吸引网民的注意,推动舆情演变的各种主体和社会力量均会介入,包括当事双方。政府机构。利益相关方。围观者。意见领袖等。他们各自代表一方的力量参与到网络事件中来,不断形成争议。冲突,影响舆情趋势。
在舆情的消退阶段,政府的相关举措是促使舆情消退的重要因素,同时网民关注舆情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没有新的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网民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刺激也是舆情消退的重要外因。但舆情的消退并非舆情的终结,舆情消退了也可能会再反复,特别是遇到相同或类似的话题便很容易形成连锁反应。
四。公共事件舆情演变的内部机理
(一)宏观的社会背景和网民的社会心态成为舆情发育。培植的土壤。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个社会心理基础既包括民众的心理,又包括群体心理和群体心态④。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不稳定期,这个时期的信任结构呈现出传统信任作用减弱与现代型信任相对欠缺状态。“⑤近几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接连不断,在这种风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及媒介生态环境下,网民的社会心理结构。心理行为倾向性。风险认知水平。信任结构。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动机等方面都会影响公共舆论。
1。仇视公权。同情弱者心理。
从群体心理和整个社会心态的宏观层面来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处于较底层的社会群体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处于被边缘化和弱势的地位,对公权。富人阶层存在着一种仇视。丑化的心理。一旦涉及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公职人员及富人阶层时,网民群体中通常具有高度同一的价值观,弱者往往能够赢取网民一边倒“的支持,网民群体极化效应最容易产生,网络舆情也更易形成。如邓玉娇案“发生后,网民一边倒地声援邓玉娇,讨伐涉事官员;李刚门“事件中,网民把所有的愤怒抛向李刚,致使出现了不实信息;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网民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形成一致的质疑态度;郭美美事件“发生后,红十字会的多方回应也不能取信于网民。类似的事情还有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贫困县女检察长豪车事件等。
2。逆反。宣泄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有些观念和愿望由于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面对个别政府的不作为,司法不公平。不公正,信访长期无结果等现象,人们感到无处说理。心理压抑。内心迷茫。这些心理能量总要找宣泄的出口,网络舆论阵地恰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空间。如钱云会“事件中,土地征用。上访这些社会问题频出,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无作为,上访又无果,网民的逆反心理使得他们对钱云会事件“更多地进行对抗式解读“,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3。戏谑。娱乐心理。
在公认的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监测环境。协调社会。传递遗产。提供娱乐)中,提供消遣和娱乐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从史上最牛“天价“最雷人“等这些带有明显情绪性。倾向性的热词便可窥视一二。同时官二代“富二代“舆情尤其突出,李刚门“我爸是市长“郭美美“县长女儿“等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网络热词。这些被符号化了的热词,一方面体现了网民对于公权。强势群体的仇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网民的娱乐精神。
4。窥私探究的心理。
网络最大特点就是推陈出新,这正好与人们的猎奇。探究心理相吻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砂锅一探究竟,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那些罕见的。反常的。古怪的。有冲突感的。情色的事物,很容易刺激人们的感官,使人发生浓厚的兴趣。如香艳局长日记门“事件。主播门“。湖南凤凰少女涉嫌遭猥亵跳楼事件。北京查封天上人间事件。湖北恩施腐败日记事件。兽兽门“。宋山木强奸案。贵州毕节警方称戴避孕套不算强奸“遭质疑。宁国发改委工作人员疑裸聊。昆明官员艳照“事件。广州官员裸聊事件等事件中,均与情色有关,满足了网民窥私的欲望,容易形成热议。
(二)舆情对象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网络空间内的信息非常丰富,而公众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需要一定的能量,只有拥有适度的动力,它才能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趋势。而事件本身即是网络舆情产生的现实根源,事件的刺激性越强,网络舆情也越容易高涨。
1。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
突发事件本身就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多变性。刺激性等特点,很契合新闻价值的标准,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新闻也容易成为媒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1)重要性。事件的重要性是体现其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损失程度等。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空前增多,尤其是一些重大。恶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能够迅速吸引公众的眼球,占据各大媒体。新闻网站的头条。[论文网LunWenData。Com]
(2)时效性。近几年来,网络媒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重要的爆料媒介,许多事件的当事者或者普通网民成为新闻的第一发言人“,涌现了许多公民记者,如温州动车事故。上海11。15大火。浙江台州血铅超标事故。钱云会案等。这与网络媒体的实时性。互动性。与手机等媒体的无缝链接等特点分不开。网络的这些特点使得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事件的爆料者。当信息不再完全是垄断的奢侈品时,谁能掌握信息,谁便能站在引导舆论的至高点。
(3)娱乐性和戏谑性。新闻有软。硬之分,并非所有的新闻都是题材严肃的硬新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娱乐性。戏谑性的软新闻。网络世界中,与色性。小三“。少女。艳照。包养等相关的事件或话题容易引起网民的兴趣和争议,易形成舆情。甚至有时媒体或网民为了迎合网民,发挥新闻的娱乐化功能,赫然将这些词汇列于标题之上,以引起人关注。
(4)新颖性。显著性。事件的新颖性和显著性也是吸引网民眼球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事件本身与人的关联性不大时,普通的。常规性事件很难引起网民的注意,而那些异于平常的。少见的。新颖的事件才更容易获得网民的关注。如打错门“躲猫猫“。农民工开胸验肺。天价烟“天价微博“等,还有诸如一些灾难事故如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等非常规事件引发的舆情等。
2。事件的类型和特征。
除了事件的新闻价值外,事件本身的性质和类型也会引起网民不同的反应。根据我们对2007-2011年1420起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得出,不同类型的事件对于网民的吸引力不同,引发的舆情强度也会不同。言行不当类舆情最多,除2008年外,在2007-2011年各年度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类型中一直高居首位;其次是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舆情,这类舆情的主体主要以企业为主。社会不公类舆情也很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涉法涉警类舆情也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关注。而与物价。房产。教育。食品安全。劳资纠纷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舆情也受到特别的关注。
(三)媒体。
网络舆情形成的客观基础是信息的传播和发布,论文格式没有信息,网络舆情无从谈起,没有发布和传播,舆情也无法形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各种媒介产品不断涌现,信息发布门槛逐渐下放,媒介整合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也在逐年提高。从2007年至2011年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的传播时效性来看,突发公共事件被曝光的时距进一步缩短,52。5百分号的舆情事件在发生后的1天内便被媒体曝光,其中还有5百分号的事件是事件未发生便被曝光,13。1百分号的事件是发生后当即便被曝光的⑥,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可见一斑。发布渠道的多元化,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介,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影响着信息的流通和传播,进而对网络舆情产生。演变都产生影响。
1。不同媒体对网络舆情的影响。
(1)新媒体打破媒介接近权“的原有格局,成为构建网络舆情的重要力量。媒介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某些媒介最先报道新闻后,其他媒介会跟进报道,这些媒介所报道的内容,又被其他媒介所采用,形成连锁反应⑦。中国的媒介议程都受到政府政治议程的影响与支配,但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议程却能一定程度上主导政府的议程⑧。新媒体打破了媒介接近权“的原有格局,2007-2011年5年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的首曝媒介显示,新媒体已然成为舆情事件首次曝光的主要渠道。
从不同媒体类型曝光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热度来看,新媒体首次曝光的舆情事件比传统媒体首次曝光的舆情事件,媒体关注度更高。新媒体已然成为社会舆论场的重要信息来源,其社会影响力已经迅速蔓延至现实社会,且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
不同首曝媒介的媒体关注热度图。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首先,新媒体无可置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习惯,网络给人们提供了更广阔。自由的信息发布。获取和讨论交流平台。其次,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纷纷寻求新旧媒体的融合,传统媒体借助不同的新媒体形式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沟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新媒体对舆论关注焦点的引导力。如河南局长短信门“事件就缘起于一篇在华声论坛。大河论坛疯传的网帖,该事件随后被三湘都市报独家报道;河南官员大闹校园事件。河南伊川一交警打人被停职事件也是最初被网友曝光于大河论坛,随后被大河网报道。除此,网络新闻“作为新旧媒体结合的产物,也成为近几年最为突出的首曝媒介类型。而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更成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运行的另一重要信息获取和发布平台。
(2)传统媒体优势仍在,在网络舆情的二次舆论的意见市场中扮演重要的发声者。2011年有近四分之一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是由报纸披露并引发巨大影响的。由于报纸在权威性。内容深度。议程设置能力等方面具有的优势,曝光事件前往往有更充分的准备,具有更翔实的细节材料支撑,其详细程度及解读深度大多也是不少网络媒介所难以企及的。因此,报纸作为首曝媒介,在当今信息多元的媒介生态系统中,依然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
传统媒体的优势还在于对关键人物的影响,这使得他们虽然不能抢先发声,但通过影响关键性的节点人物,而在二次舆论的意见市场中扮演重要作用。在我们对温州动车事件中意见领袖的分析来看,传统媒体仍是微博意见领袖的重要新闻源,意见领袖转载媒体的比例最高,占48百分号。温州动车事故中,第一时间进行微博直播的大多是普通网友,但关注度和影响力持续时间较久的是传统媒体,如财新网和头条新闻的微博,关注天数均在10天以上,日发贴数最高可达上百条。可见,传统媒体虽然已不可能完全垄断信源,但媒体自身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影响力仍得到广泛认可,传统媒体仍发挥着重要的信源功能,微博意见领袖尚没有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
2。媒体影响力。
媒体影响力既体现了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也反映了媒体本身的价值。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媒体影响力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影响力和网络媒体影响力,而无论哪种媒体,其影响力主要反映在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偏好喜爱度及媒体自身所拥有的受众的数量方面。比如每周质量报告在3·15特别行动中播出的瘦肉精“
事件,央视派出卧底记者,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暗访,事件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究其原因,固然与食品安全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关,但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央视作为国家重点新闻单位,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主流媒体之一,可信度高,受众群庞大,舆论影响力也比较突出。而经影响较大媒体曝光。参与的突发公共事件,一般都会引起较大的舆情,如达芬奇造假门。染色馒头事件。大连PX项目。俏江南回锅油事件等。
3。媒体传播力。
媒体传播力反映的是媒体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能力,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舆情热度及舆情周期的长短,与媒体传播力有密切关系。除了传播机构数目。传播技术。从业人员数量等硬件指标外,版面排放位置。发文数量不同,信息扩散。传播的范围不同,舆情的影响力大小亦不同。报纸的头版头条。电视的黄金时间段。四大门户网站的首页。论坛中帖子被加精或置顶等方式,都是扩大媒体传播力的常见手段。除此之外,媒体或网站发布新闻的数量多寡。报道长度。力度等也会影响舆情走势。如在一些重大突发事故中,多家新闻机构会以专题的形式报道,如甘肃正宁校车事故和江苏丰县校车事故发生后,新浪。网易等多家新闻网站都对此事做了一整版的新闻专题报道。
(四)舆情主体。
舆情的主体是人,舆情反映的是人的态度。情绪。观念等的总和。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网民,网民的群体构成复杂,其中大多数为普通网民,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舆情的走向。其次,随着个人媒介素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当事者在公共事件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影响网民的看法。另外,网民中还有小部分重要的群体就是意见领袖,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巨大,是网络舆情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节点性人物。网络舆情不是指某一类人的意见,而是多种意见主体在网络舆论空间同讨论形成的。在整个公共舆论的构建过程中,哪些个体掌握着话语权,便会成为网络舆情扩散中的推动力量。掌握的话语权越大,力量越强。
1。普通网民。
中国目前的网民数量已达5。38亿⑨,基数庞大,虽然网络民意并非代表绝对的民意,但网民的意见通过网络传播变得更加显性化,而在缺少有效的民意测量手段时,网络舆情变得更为重要,它是民意的重要补充。
网民群体构成复杂。调查显示,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在网民中的百分比基本饱和,占21。6百分号。同时网民中还包括大量的草根阶层,他们一般都生活在社会的最低端,而突发事件发生后,他们更容易对事件中的弱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时甚至会缺乏理性,产生网络暴力,但总体而言,中国网民的理性程度在不断提高。
网民群体构成也不是稳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他们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很少是直线上升或直线下降,更多的时候表现为波浪式的运动形态。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网民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但概括起来其倾向可分为支持。中立和反对三种,网络舆情倾向则相应地可分为支持主导。中立主导。反对和意见相当四种类型。但是由于网民群体的复杂性,持有某种舆情倾向的人数总处于一种动态的涨落之中,而网络舆情倾向也常常在这种涨落中发生变化。
2。当事者。
在传统的社会中,由于当事者往往不能接近媒介,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当事者对于事件的影响微乎其微,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也进入了草根时代“__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⑩。突发公共事件的当事者往往也易成为舆论演化过程中的拐点。首先当事者具有最高发言权,作为事件参与者,其所掌握的信息最可靠。最权威,其所发布的信息往往能够影响舆论的走向。如影响较大的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的钟家姐妹。郭美美事件。湖北厅官夫人打错门。方舟子被打。王鹏跨省追捕案等,都可以看到当事者主动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表达的痕迹。
3。网络意见领袖。
纵观2007-2011五年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意见领袖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舆情事件占比分别为3。3百分号。10。7百分号。5。4百分号。14。3百分号。18。1百分号(X2=42。572,P=0。000),总体上呈小幅上升趋势。与前几年相比,意见领袖在2011年的舆情事件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事件爆料。引导舆情。表达意见观点外,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开始发起动员,号召网友从线上走到线下,积极促进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意见领袖主要通过发表文章。博文或接受采访等来表达观点。引导舆论,或是借发起线上的动员活动,来影响事态发展。如记者王克勤通过自己的微博转发山西临汾市纪委年龄造假事件,迅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同时他借助微博发起的大爱清尘“活动,旨在帮助尘肺病农民兄弟。还有药家鑫杀人案中,药庆卫。张显。李玫瑾。高晓松等人公开发表的言论,都对事件进展有一定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会放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首先,由新媒体首曝的突发公共事件,意见领袖的参与度更高。意见领袖与首曝媒体的交叉分析显示,由传统媒体首曝的551起舆情事件中,意见领袖参与的有39起,占比7。1百分号;对比之下,由新媒体首曝的806起舆情事件中,意见领袖参与的有129起,比例增幅逾一倍,占比16百分号。卡方检验结果(X2=24。042,P=。000<0。05)显示,新媒体首曝的事件中意见领袖参与的比例较传统媒体首曝的事件高,且差异十分显著。可见,新媒体曝光的事件更易引起意见领袖的关注和参与。
(五)政府举措成为舆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来,许多突发公共事件的矛头直指政府,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往往能够影响舆情的波动。在应对的过程中,政府主要扮演了三种角色:直接涉事主体。管理机构或管理者以及间接涉事主体。在2007-2011年影响较大的1420起舆情案例中,政府等公权部门对舆情事件的参与度较高,45。4百分号的舆情事件本身是以政府等公权部门为涉事主体的;另外,政府等公权部门还广泛介入非政府为主体的。其他机构引发的舆情事件中,这一比例占34。0百分号。这主要是因为各级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由非政府机构引发的舆情一旦涉及公共事务,很容易将政府牵涉其中,如国家各部门的检测机构。司法审判机关等;除此之外,部分官员因其个人言行不当引发舆情时,政府往往也作为间接的涉事主体被惹火上身。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干预行为日趋常态化。
积极。有效的政府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舆情事件消退的进程,加速相关问题的解决。但与此同时,政府等公权部门的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舆情事件的影响等级,易引发更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因此舆情发生之后,政府是否值得介入。介入的程度如何,都会影响舆情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方向性却并不确定。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正视网络舆论的监督,改变社会结构中靠暴力和信息垄断进行管理的习惯,同时更要了解网民的心态,准确把握舆情的脉搏,引导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政治。经济话题。
(六)网民兴趣点的转移及外界刺激的干扰是舆情消退的重要因素。
网民的变化或网民兴趣点的变化也会引起舆情的不同变化。网民兴趣点的变化既可能推动着舆情不断高涨,也可能由于注意力。兴趣点的变化而使舆情渐渐消退。介入事件的网民是变动不居的,即使网民群体内部比较固定,网络舆情也会变化。网民通常不会在某个单一的议题或话语上停留太长时间,当事件中没有披露出网民感兴趣的点后,他们对于公共事件的兴趣会逐渐减退,网络舆情渐趋消解。纵观那些网民关注度高。关注时间长的事件,一般都是那些事件过程比较复杂。扑朔迷离。不断有新的议题冒出的事件,如郭美美事件,究竟郭美美是否与红会领导高层存在关系。郭美美的资产来源等问题都使该事件显得扑朔迷离。
五。结语
网络舆情的这种波动方式往往是多方因素共同角力的结果。网络舆情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是各种力量和利益集团相互制约。权衡的结果。当各种意见。观点在网络空间同碰撞后,容易形成一种对公共事件的共同想象,建构与解读事件的意义。本文从舆情形成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的因素,即主体。对象。本体。媒介及过程的角度描述了不同舆论发展阶段,影响或推动舆情生成。演变的因素及他们之间的作用方式,寄希望这些分析对于政府把握舆情的规律。引导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网]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935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47202.html